三言诗有哪些?( 二 )


穿窗深夜忽清风,曾遣离人情惨切 。
------咏月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
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
------农夫插秧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下士时 。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
------日久见人心 无形无影透人怀,二月桃花被绰开 。
就地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 。
------咏风
改诗句一、以讲述性语言为主 。
“三言”较之话本,虽然已是案头文学,不再用作说话艺人的说话底本,但正因为脱胎于兹,就难免带有话本的讲述性语言的特点 。
这表现为作者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插入评论,引导读者参与理解故事,力求在读者心中引起情感共鸣 。
甚至于有时候作者还模拟读者的口吻,站在读者的角度进行提问,然后自己作出回答,如同说话艺人与听众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
如《新桥市韩五卖春情》中写道:“说话的,你说吴山平生梗直,不好花哄 。
因何见了这个妇人,回嗔作喜,又替他搬家火?你不知道,吴山在家时,被父母拘管得紧,不容他闲走 。
他是个聪明俊俏的人,干事活动,又不是一个木头的老实 。
况且青春年少,正是他的时节,父母又不在面前,浮铺中见了这个美貌的妇人,如何不动心?”又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有:“世间有四种人惹他不得,引起了头,再不好绝他,是那四种?游方僧道、乞丐、闲汉、牙婆 。
”这样的自问自答在“三言”中经常出现,这种语言特色,无疑对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有着极大的帮助 。
二、保留了话本的说话套语、俗谚语和方言等通俗性语言 。
话本作为用于口头说话的底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说话”模式和套话,存在着大量的说话套语、俗谚语和方言 。
在“三言”作品中,常用的套话有“话说”、“却说”、“且说”、“看官”、“话分两头”、“闲话休提”、“且听下回分解”等等 。
不仅在开头与结尾的入话、结尾等处保留了话本的格套,在描写场景、刻画人物时,也常常使用程式化的套语 。
关于场景语言且不必说,在描写人物方面,男的大多“眉清目秀,面白唇红”,女的大多“花容娇媚”或引诗为证等等,似乎作品中所有的男女主人公都是眉目清秀、花容月貌,外貌相“类”,无甚差别,有形象“个性”特点的人物很少见到 。
在“三言”作品中,常用的俗谚语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若要不知,除非莫为”、“青龙白虎同行,吉凶全然未保”、“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等 。
运用的方言如“半晌”、“娃子” 、“外日”、“早起”等 。
另外,“三言”作品在一些口语化词语的运用方面是较为传神的 。
如《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描写一妇女“黑丝丝的发儿,白莹莹的额儿,翠弯弯的眉儿,溜度度的眼儿,正隆隆的鼻儿,红艳艳的腮儿,香喷喷的口儿,平坦坦的胸儿,白堆堆的奶儿,细袅袅的腰儿,弓弯弯的脚儿”,把一个漂亮女性描绘得无以复加 。
三、语言更趋整齐化、书面化、儒雅化 。
由于冯梦龙对宋元话本进行了加工,因此其语言带有明显的文人痕迹 。
首先表现为,在“三言”作品中,把标题都改为七言或八言的形式 。
如《志诚张主管》改为《小夫人金钱赠年少》,《碾玉观音》改为《崔待诏生死冤家》,《张生彩鸾灯传》改为《张舜美灯宵得丽女》等 。
其次,较之话本,它的语言也更加书面化、儒雅化,如《张生彩鸾灯传》改为《张舜美灯宵得丽女》时,“女娘子”改为“女子”,“以死誓奔而不能”改为“誓死不从”,“更所谓”改为“有诗为证”等等 。
其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就是“三言”中的诗词 。
虽然话本中也运用了大量的诗词以炫耀才学,但毕竟没有达到文人的学养,所引诗词有许多纰漏,所做诗词也难免鄙俗粗糙,“三言”作品在保留话本融入大量诗词的特点外,经过作者的进一步创作加工,使这些诗词趋于儒雅化 。
特别是在写男女之情时,话本中的诗词往往写得粗俗浅薄,格调不高,如话本《戒指儿记》中的《南乡子》写道:“情兴两和谐 。
搂定香肩脸贴腮 。
手摸酥胸奶绵软,实奇哉……”以下更是直白露骨、俗不可耐 。
冯梦龙则将其删除,自做《西江月》以代:“一个想着吹箫风韵,一个想着戒指恩情 。
相思半载欠安宁,此际相逢侥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