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秋兴的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
原文
西江月·秋兴,是一首诗词名称,作者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西江月·秋兴
程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
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 。
滩头留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 。
一杜甫诗词(秋兴)原诗译文赏析 杜甫的《秋兴》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这是杜甫的组诗《秋兴》中的第一首 。
“秋兴”就是秋天的感兴;秋风萧瑟、草木凋零,常勾起人们的伤感 。
这组《秋兴》是杜甫晚年困居三峡入口处的夔州时所作,这时他思念故乡故国的心情是沉重的,眼中的三峡秋色也自然是沉郁的—— 霜露染红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之间笼罩着一片萧森之气 。
举目长江、波浪翻滚,放眼远山、阴云密布,这时不禁想到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眼前的菊花已经开过两回,远处的孤舟仿佛正维系着一颗思乡之心 。
萧瑟秋风令人寒意顿生,暮色降临,白帝城上传来阵阵捣衣声…… 说到这里,我们眼前似乎展开了一幅浓墨重彩的三峡秋色图 。
大家知道,秋天的景物带给人们的感受是复杂的;秋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 。
秋意萧条,勾人阵阵惆怅 。
同样的景物,因为心情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
杜牧看到秋天的红叶,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他眼中的红叶显然是明快的 。
而杜甫眼中的红叶就不是这样的了—— “玉露凋伤枫树林” 。
这一片枫树红叶是凋零的、受伤的,而且是被晶莹泠冽的霜露凋伤的,这里呈现的是浓重而又有些暗淡的色彩,这里散发着忧郁而又有些衰残的美感 。
锤炼出如此美丽的诗句开篇可谓先声夺人,一开始就营造出全诗的氛围 。
接下来便是峡间风云、江上波浪、丛菊、孤舟、寒衣……,萧瑟的意象不断叠加,最后引出全诗的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 。
昏暗的暮色之中,白帝城中又隐约传来令人心碎的阵阵捣衣声,这又是一句精心锤炼的诗句,如此悲凉之声与开头那一片忧郁的红叶首尾呼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美感和无尽的余味 。
...
西江月赏析词牌名的由来:“西江月”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
西江是长江的别称,吴王西施的故事 。
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
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 。
词牌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
西江月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
█◆经典词作◆█ 1.【西江月 井冈山 毛泽东 1928年秋】 西江月 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
【注释】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
岿(kui1)然:高峻独立 。
黄洋界(gai4):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
【题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 。
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 。
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 。
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 。
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 。
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 。
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 。
红军在哨口坚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