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好古诗词的方法( 四 )


如:今天马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 , 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 。
直接导课 , 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 , 板书课题 , 提出学习要求 , 学习新课 。
就像孙老师执教的《长征》 , “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八组元的学习 , 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 , 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 。
(二)、介绍背景 , 知诗人 。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 。
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 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 , 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 。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 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 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 , 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
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 , 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 , 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
像今天的马老师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 , 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 , 获得情感体验 。
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 , 扩大知识面 , 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 。
”孙老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红军长征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 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 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
(三)、自主学习 , 明诗意 。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 。
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 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
在这一环节中 , 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 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 ,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
首先要大胆地“放” 。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 , 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 , 弄懂诗意 。
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
其实是巧妙地“扶” 。
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 , 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 , 根据学情 , 来决定是否“扶” , 哪些地方该“扶” , 又该怎么“扶” 。
通过“扶” , 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 , 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 , 为体味诗情 , 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 。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老师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 , 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 , 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 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 ,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 。
孙老师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 。
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
(四)、想象诵读 , 悟诗情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 加深理解和体验 , 有所感悟和思考 , 受到情感熏陶 , 获得思想启迪 , 享受审美乐趣 。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 博大精深 , 凝炼含蓄 。
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 。
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 。
因此 , 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 , 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 , 教师要趁热打铁 , 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 , 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