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好初中语文考试中的课外文言文( 二 )


如对王之涣《凉州词》一诗的赏析:这首诗是盛唐时的名篇,被王渔洋推为唐七绝的压卷之作,首句写得雄奇高远,由上而下描绘远景 。
黄河奔流于西北高原,从下游看好像从白云飘荡的天际倾泻而下 。
第二句描写戍守边城的环境险恶,高山矗立,直插天际,险峻的群山环绕之中,有一小城与万仞高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远景 。
三、四句转入写征人的思绪 。
由边疆实景所触发,巧妙地表达怨情 。
玉门关外春色来得迟,而内地已是桃红柳绿,芳草萋萋,春光明媚 。
但边地仍是黄沙满天,寒气侵人 。
此时此景,听到笛中《折杨柳》的曲调自然勾起思乡之情 。
唐时离别有折柳相赠之俗,关外春迟,无柳可折,再加上笛声哀怨,征人的怨愁很自然就表露出来 。
听 。
这一环节主要课外自由选取一些精典的诗文赏析文章读听,让自己在“听”中学习、领悟别人是怎样赏析诗歌的,从而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
同时还可讲解一些赏析方法供参考,如:咬文嚼字法、情感体验法、朗读吟诵法等 。
在读、写、听、说训练中,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了;同时,文学修养也增强了;语文综合能力也有了长进 。
因为多“读”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在“写”的过程中,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写作兴趣高涨;“说”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胆量,而且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
可以说,进行这样的训练收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 。
怎样学好文言文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1、反复诵读 。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
”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 。
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 。
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 。
”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
”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 。
2、字词积累 。
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
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 。
相比较而言,实词又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 。
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 。
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 。
①“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④“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
3、语法归纳 。
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怎么办?我们不如用归纳法将它们分类总结,可画一简表,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分门别类标在表中,这样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
1、喜爱文言,培养兴趣 。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 。
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 。
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 。
例如: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远交近攻(《战国策,秦策三》)、因噎废食(《吕氏春秋·荡兵》)、平易近人(《史记·鲁周公世家》)……这些脍炙人口、词简意达的成语皆来自文言文,更不必说“事后诸葛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的典故了 。
再次,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指...
怎么学好初中语文考试中的课外文言文

如何快速提升古文阅读水平与课外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