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的赏析

汪曾祺散文的赏析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汪曾祺散文的赏析,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

汪曾祺散文的赏析一平淡之美是道家美学思想衍生出的美学范畴,它是指一种朴素自然、平和淡远、本真天成,不刻意雕琢,不尚修饰的艺术境界 。
汪曾祺作为中国当代名家,以其颇具特色的小说和散文独立文坛,他的作品如其人温和、淡静,读他的作品浮躁的心灵在他如水般的平淡中享受一份难得的静谧 。他的小说和散文总给人一种“淡淡的滋味”,却淡的有滋有味,真可谓是闲适冲淡中孕育着一种文化,恬淡中自有一份厚重 。
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是真情、真语言 。平淡致远,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 。文风平易近人,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 。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 。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 。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 。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 。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 。
美食向来是中国文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汪曾祺素有美食家之称,每到一处,品尝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每每陶醉其中,自得其乐 。人皆爱美食,而懂美食,食出心得,却难 。汪曾祺深知个中滋味,那些寻常小食一经他的点睛之笔,无不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汪曾祺笔下,饮食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境界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当数作者回忆故乡美食的文字,如《故乡食物》《故乡的元宵》《端午的鸭蛋》等,这些儿时的食物,一经作者生花妙笔点染,不仅骤成妙笔,还令人顿起游子之思 。
《端午的鸭蛋》是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 。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 。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 。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
最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 。“惊奇不已”、“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等等语言使先生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跃然纸上 。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种种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八个字符,一个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一个拖着长音的“吱”字,就把先生孩童时吃鸭蛋的情态出神入化般地描绘出来 。我们从这里深深感受到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恋和追忆,以及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