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的赏析( 二 )


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 。”民俗的多姿、平凡的生活、儿时的影像在他的笔下显示出了独具风格的魅力 。而他那简约、传神、清新、鲜活的语言特点也给我们带来了生活和艺术的享受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在作者谈吃系列散文中,用疏朗清淡的笔调,写出了人世间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于平淡中显现奇崛,风格灵动淡远,处处透着对这世界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
汪曾祺散文的赏析二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读着不累、合卷含味”的作品,尤其是有“形散而神不散”标志的散文,更应是如此 。最近,我读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深感他的散文匠心独具,充满着淡、雅、趣、情,应是这样好作品的代表 。
有二十世纪“最后一个士大夫”之称的汪曾祺先生,其散文的语言个性突出,看似不经意,实则细经营,往往在娓娓道来中蕴含着诗情画意 。正如湖南评论家凌宇说:“汪曾祺的语言很奇怪,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种韵味” 。读汪曾祺的散文,淡、雅、趣、情皆突出 。淡,就是语言恬静质朴,读之有一种平静之感,有心静如水之境,而这种平淡之中却藏大韵味,尤其从他的大多的散文开头部分,就可感知深刻,读如在《赵树理同志二三事》一文中写到:“赵树理同志身高而瘦,面长鼻直,额头很高 。”在《观音寺》一文中写到:“我在观音寺住过一年 。观音寺在昆明北郊,是一个荒村,没有什么寺 。”这好似在与友拉家常,平平淡淡,清清爽爽,有一种宁静之美,而这种宁静,正是先生对语言驾驭的娴熟高超与生活体验的细腻感悟 。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比大白话还大白话”,读后却又感到很“雅”,雅在大俗之中 。如在《金岳霖先生》一文里,有这样一段文字: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 。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 。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 。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 。”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 。”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还比如,在《跑警报》一文中,他引用了两副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汪曾祺先生这种通过叙述白描,把“雅”藏在“俗”中,“俗”中现大雅,是先生散文的高明之处 。
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感到“不累”的另一个原因是文章饱含着趣味性,如他一组写饮食、写果实的作品,写的有味儿,把生僻的名词插上情趣的翅膀,让人增知识、见世面、添口味,写长沙的臭豆腐还引用了“最高指示: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这句“大白话”,更为文章通篇添趣儿 。在《天山行色》一文里,写吐鲁番葡萄,“吐鲁番的葡萄全国第一,各种品种无不极甜,而且皮很薄,入口即化 。吐鲁番人吃葡萄都不吐皮 。因为无皮可吐 。--不但不吐皮,连核也一同吃下,他们认为葡萄核实好东西 。北京绕口令曰: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未免少见多怪 。”从文境趣味性这方面相对比,汪曾祺先生应比同样写饮食闻名的大师周作人先生略高一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