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描写西域的诗句或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描写丝绸之路的诗句( 四 )


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 。
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 。
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 。
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 。
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 。
与此同时和稍后 。
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 。
如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开始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向资本主义的城市过渡 。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20字左右 。
汉武帝时,张骞担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 。
扩展资料:1、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
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
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
2、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
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 。
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
3、《行者无疆》是一段根植真实历史上的“天马行空”,聚焦张骞出使西域13年,跋涉7000余公里的心路历程 。
一方面借鉴史实讲述张骞在西行路上的种种曲折经历;另一方面,通过梦境与想象两个时空焦点进入他丰富而神秘的精神世界 。
如张骞被民间传说为寻找黄河源头的第一人,传说他沿着黄河逆流而上一直到达天上的银河,这才有了后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著名诗句,这个线索也在剧中两度被呈现,亦梦亦幻 。
参考资料: 中国艺术报--“小”舞台上的“大”敦煌...
张骞出使西域中的小故事
出使西域十三年 让张骞名垂青史的,是他的冒险精神与事功 。
他从西域引进的汗血马、苜蓿、石榴、葡萄、胡瓜等多种动植物,对于汉朝国力的扩充,以及汉民族农业、文化的发展,都有关键性的贡献 。
由于他曾多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的孔道,促进了东西方的了解与交流,才有后来的丝路;可以说,张骞是丝路的开拓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世界级的英雄人务,和唐朝西行求佛法的玄奘、明朝七次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同为我国最伟大的冒险家;作《史记》的司马迁称他「凿空西域」;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称他为中国古代「第一奇男子」张骞的故事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 。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 。
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
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 。
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 。
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 。
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
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 。
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 。
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
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 。
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 。
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 。
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