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一个雨下面一个林念什么( 二 )


霜禽,既指寒霜中的飞禽,也指禽的毛羽洁白如霜 。
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 。
这里写出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而是既爱且敬 。
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是对她无限深情 。
这样,梅花的美又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 。
在写法上,上句,霜禽欲下当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 。
用词是十分讲究的 。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与金尊”,这是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 。
作者在这里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 。
这个“人”,不是那种空虚庸下追求物质享受的俗人,而是品格高尚的风雅之士 。
这样,诗中的梅花形象,就带有作者本人的浓厚的感情色彩 。
诗人与梅花就不是客观的描写与被描写的关系,而是达到了精神上的无间契合 。
这首诗的影响很深远 。
后来词牌中的《梅花塘》以及《暗香》、《疏影》等,都从林和靖的这首诗中得到启发 。
上面一个雨下面一个林念什么

林逋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向称咏梅绝唱,最早...林逋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向称咏梅绝唱,最早为谁激赏:欧阳修(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山园小梅·其一作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
希望能帮助到你
求:林逋,梅妻鹤子,西湖孤山 。
的故事 。
关于“梅妻鹤子”佳话的传说文/梅村凡梅界人士都知道杭州有许多赏梅胜地,而且知道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许多梅花,那里有放鹤亭及林和靖先生墓,北宋时代的著名诗人林逋(即林和靖)就长眠在那里 。
当年他在此植梅,写过不少咏梅佳句,还因“梅妻鹤子”的佳话传说而闻名古今 。
据史料记载,林逋(公元967~1024)字君复,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出生于儒学世家,是北宋时代诗人 。
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后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于常年足不出户,以植梅养鹤为乐,又因传说他终生未娶,故有“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 。
直到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梅妻鹤子”的故事,就连我们现在的辞书——《辞海》关于“梅妻鹤子”条目也是这样记载的:“宋代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无妻无子,种梅养鹤以自娱,人称其“梅妻鹤子” 。
”其实,林逋是以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的 。
他隐居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写出了不少咏梅佳句,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在诗词界引起了轰动: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
这首诗不仅把幽静环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韵写绝了,而且还把梅品、人品融汇到一起,其中“疏影”“暗香”两句,更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共鸣 。
从此以后,咏梅之风日盛,如宋代文坛上的几位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尧臣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 。
苏轼甚至还把林逋的这首诗,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自己的儿子苏过学习 。
随着宋代咏梅风气的盛行,林逋之名与孤山梅花在文坛上也热了起来,出现了:“明月孤山处士家”(陶宗仪诗),“潇洒孤山半支春”(赵孟 诗),“幽人自咏孤山雪”(文征明诗)等等,到了以后的明代,诗人王 猗又有“不受尘埃半点浸,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句,这说明从北宋开始,由于林逋佳句的影响,确实把文人们的咏梅风炒热了起来 。
其实,孤山之梅,在唐代即已见于白居易诗 。
当年白居易离开杭州后,曾作过一首《忆杭州梅花,因叙旧寄萧协律》: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
这证明杭州西湖的孤山在唐代即已有梅,但为什么后来林逋的诗掩过了白诗?这不仅因为在咏梅诗中林有许多好句,还因“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 。
此外,还与林逋的人品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有关 。
40多年前在1961年3月21日的《光明日报》上,我国著名的诗词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夏承焘先生曾发表过《东风世界话梅花》的文章,文中提到林逋的一些情况,大致的意思是:林逋生前,隐居孤山,当时的杭州太守,每年都要以文字保荐,向林逋送去一些粟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