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泊美丽景色的诗句( 三 )


移饶州别周使君 唐 徐铉 正怜东道感贤侯,何幸南冠脱楚囚 。
睆伯台前收别宴, 乔公亭下舣行舟 。
四年去国身将老,百郡征兵主尚忧 。
更向鄱阳湖上去,青衫憔悴泪交流 。
鄱阳湖 宋 周弼 鄱阳湖浸东南境,有人曾量三十六万顷 。
我昔乘槎渤澥间,眇视天溟坎蛙井 。
浪何为而起於青云之底,日何为而碎於泥沙之里 。
太极初分一物无,天水相包若鸡子 。
扬澜可供李白青州杓,彭蠡付与卢敖洗龟壳 。
斗大孤山没处藏,斸取来搘鼎铛脚 。
胸中八九吞云梦,似此蹄涔亦何用 。
安得快意大荒之东东复东,指麾鱼鳖骑苍龙 。
苏武慢 鸣鹤馀音全真冯尊师,本燕赵书生, 元 虞集 曲,高洁雄畅,最传者苏武慢二十篇 。
前十篇道遗世之乐,后十篇论修仙之事 。
曾稽费无隐独善歌之,闻者有凌云之思,无复流连光景者矣 。
予山居每登高望远,则与无隐歌而和之 。
无隐曰,公当为我更作十篇 。
居两年,得两篇半,殊未快意也 。
昭阳协洽之年,当嘉平之月,长儿之官罗浮 。
予与客清江赵伯友,临川黄观我、陈可立游 。
乐叔吴文明,平阳李平幼子翁归,泛舟送之 。
水涸,转鄱阳湖,上豫章,遇风雪,十五六日不能达三百里 。
清夜秉烛,危坐高唱,二三夕间,得七篇半 。
每一篇成,无隐即歌之 。
冯尊师天外有闻,得七篇半 。
每一篇成,无隐即歌之 。
冯尊师天外有闻,能乘风为我一来听耶 。
明春,舟中又得二篇,并无俗念一首 。
后三年,仙游山彭致中取而刊之,与瓢笠高明共一笑之乐也 。
道园道人虞集伯生自笑微生,凡情不断,轻弃旧矶垂钓 。
走马长安,听莺上苑,空负洛阳年少 。
玉殿传宣,金銮陪宴,屡草九重丹诏 。
是何年、梦断槐根,依旧一蓑江表 。
天赐我、万叠云屏,五湖烟浪,无限野猿沙鸟 。
平明紫阁,日晏玄洲,*发太霞林杪 。
苍龙腾海,白鹤冲霄,颠倒一时俱了 。
望清都、独步高秋,风露洞天初晓 。
山水风光的诗词 名人名句:【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鹿 柴 王维赏析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
鹿柴(zhài寨),是辋川的地名 。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
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 。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
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
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
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
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