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篇( 四 )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 。
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 。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 。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 。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 。五味俱全,什么都有 。最常见的是“丁丁糖”既麦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揳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的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 。
在极度动荡恐慌中,居然能感受到松脂气味、阳光、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 。这让我感叹汪的心境何其淡定 。
汪曾祺经历过人生的大波大浪 。文革中,汪曾祺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 。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正因为有这份超然,他的所作所为便不难理解了 。他是唯一敢于在江青面前翘着二郎腿、抽烟的人 。其中脍炙人口的“人一走,茶便凉 。”便出自汪曾祺之手 。汪曾祺渊博多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我对于汪曾祺的了解,始于读他的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这话让我深受触动,父子之间能做到这样少见 。这让我对汪曾祺的文章有了兴趣,于是到书店去搜寻,遗憾而归 。只好在网上断断续续的看 。学校读书协会买了一批书,其中便有《汪曾祺散文集》,书拿到手中,如获珍宝,细读之后,忍不住想写感想 。没有想到,动手写时,却顿顿卡卡总是词不达意,意犹未尽 。看到极美的风景时,我们总是会感叹词汇的缺乏,似乎任何词语也表达不出此时的美 。读到一本好书,也是这样的感受:任何评价都是多余的,任何词语都不能精确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