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杜甫简介( 六 )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 。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
唐玄宗天宝五年 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
直到天宝十四年 公元755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 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富县羌村 陕西境内只身投奔在灵武 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 公元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 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从此他屡遭贬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 。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为他创作《春望》、《哀江头》、《北征》和“三吏”、“三别”等带给了素材并使他的诗到达了现实主义高峰 。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公元759年他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忙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代宗大历五年 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
【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料、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户外”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