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古诗( 七 )


?—约881唐代文学家、农学家 。字鲁望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苏州姑苏 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幼聪颖善属文 。举进士不第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其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借物寄讽托古讽今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 。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 。所著《耒耜经》是唐代末期记述江南地区农具的专著 。其诗工七言绝句 。有宋叶茵辑《甫里先生集》二十卷传世 。《全唐诗》录存其诗十四卷 。
我们读唐诗常常能够感受盛唐的气势读完本诗你感受到了盛唐气势吗?
答: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彩笔浓墨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 。威武潇酒胸怀开阔风度不凡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
于易水送人
《于易水送人》是初唐诗人骆宾王所写的五言绝句亦叫《于易水送人一绝》 。易水是地名本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
此地别燕丹②壮士发冲冠③ 。
昔时人已没④今日水犹寒⑤ 。
注释译文
【注释】
①易水:也称易河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②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指燕太子丹 。
③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冠:帽子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
④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⑤水:指易水之水 。
【译文】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这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2]
创作背景
公元678年 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怒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公元679年 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 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2]
作品鉴赏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 《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杯具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我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盼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但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即荆轲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 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资料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 。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从而为下方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