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关于风雨桥的诗词( 三 )


用白石建成,拱圈为蛋尖形,桥面呈双向反弯曲 。
桥身用汉白玉雕砌,两侧雕刻精美的白色栏板和望柱 。
有“海上仙岛”美称 。
侗族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
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 。
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 。
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省交汇处 。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 。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 。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 。
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 。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
民间多称“侗家” 。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 。
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 。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 。
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
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 。
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
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
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
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
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 。
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 。
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 。
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 。
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
侗族擅长建筑 。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
侗寨鼓楼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 。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
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 。
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全长64.4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
侗寨鼓楼,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 。
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 。
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 。
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 。
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 。
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 。
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 。
;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
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 。
以《珠郎娘姆》、《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 等流传最广 。
音乐曲调既多又美 。
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 。
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语称ki212,俗称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 。
民间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富于浪漫性,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光明、战胜邪恶的善良愿望 。
侗戏是由原有的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始于19世纪初,相传是黎平侗族吴文彩(约1798~1845)所创 。
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 。
演唱时,用胡琴、“格以琴”伴奏,击锣钹鼓闹场,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
侗族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 。
“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 。
芦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 。
乐器除上述者外,还有侗笛、唢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