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别称有哪些( 二 )


但是,南方不产黍,而是盛产稻米 。“角黍”到了南方,和当地的竹筒粽结合,外观取角黍之形 , 把角黍的原始意义继承下来 。而原料则就地取材,进行“本地化”改造,粽中裹的不再是黍,而是糯米了 。而在名称中就有了“粽”这个新的名字 。
其他国家的粽子
虽然朝鲜半岛的稻作文化来源于长江下游,粽子也源于江南地区,但在饮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具体食物品种的传播要比饮食习俗的传播效率高得多 。比如明朝从美洲大陆传到中国的玉米,中国不同地区的食用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与原产地美洲印第安人的食用方法差别更大:在墨西哥甚至有用玉米苞叶或香蕉叶包裹玉米面制成的“粽子”,有一百多个花色品种 。当然,此“粽子”非彼“粽子” 。具体食品的制作上,由于地理位置相距遥远 , 饮食习俗的相互影响效度较小 。因此 , 虽然糯米在先秦时期就在朝鲜半岛落地生根,但是后来的食粽习俗并没有一并传入 。长江以南稻作民族因为地理上的便利,文化交流和融合包括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相对要方便得多 。从我国华南和西南的诸多少数民族的食俗中 , 可以发现人们常有以树叶或芭蕉叶裹米做饭的习惯,这可能和筒粽一样是粽子在中国南方的前身 。
端午节的美食粽子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 , 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
茶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 。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
【端午节别称有哪些】黄鳝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 。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 。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 。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 。面扇子用发面蒸制 , 呈扇形,有5层 。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 , 十分好看 。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 。所谓煎堆 , 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
打糕 吃打糕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 。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 。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