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4)


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容易被忽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找来了几枚2分的硬币,因为一个2分的硬币就是1克 。接着通过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体的轻重 。接着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正确的表象 。很快学生就联想到了如药片、图钉、扣子等物品,看来学生是真正掌握了1克的概念 。
1千克的质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 。如有的学生就汇报说1包食用碘盐重1千克、6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一条福寿鱼约重1千克、一瓶大可乐约重1千克……学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还真不少 。
当我让学生比较两个重量接近的物体(橡皮擦和铅笔)时,学生有的用两手掂一掂,有的说要用秤称 。其中一个学生突发奇想,把尺子放在文具盒上,然后把橡皮擦和铅笔放在左右两边 。我看到这,就请这位学生说说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马上向全班同学演示并介绍了他这么做的原理:因为我的尺子是20厘米,我把中间的10厘米对准文具盒,这样就相当于一个简易的天平了 。原来是上课时我拿来的天平触发了他的奇思妙想,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解决了问题 。看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容忽视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是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 。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但由于学生对几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会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强烈,因此,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千克、1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表象,注重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最终得以领悟 。
一、创设情景——确立标准,引发需要 。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 。要判断物品的轻重,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课一开始,我先拿出两袋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礼物”,通过“猜一猜,哪一袋礼物更重一些?”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从而确立衡量的标准 。
而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则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需要 。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