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5)


二、注重过程体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我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现、发展和形成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
我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利用弹簧秤,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形成表象,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并数一数有多少个,“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 。接着再估一估,找一找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 。还让学生合作,拎一拎1千克、2千克和4千克的物品,不同的感受让学生对1千克、几千克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对几千克有了较深的理解后,让学生估书包的重量,验证书包的重量,最后还让学生估体重,称体重,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 。学生开展这些学习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 。学生们通过大量的操作与体验,化抽象为具象,对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这样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对克与千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功的建立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
三、巧设问题情境——认识“克”,感受1克 。
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 。我在同学们还对体验几千克津津乐道时,巧设一个问题情境:树上的小鸟看到同学们在称体重,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重,于是,小鸟飞到健康秤上,此时,指针动了动,最后停在0刻度的旁边,提问:小鸟重几千克?此时,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碰撞,学生质疑无法看出小鸟重几千克,学生质疑的同时油然产生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的需要,激发了学习更小的质量单位的热情,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入“克” 。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 。
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 。告诉学生一个小砝码重1克,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我设计利用克与千克在感觉上明显的反差,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 。最后通过掂一掂、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