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四 )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会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千克和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后面的学习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千克和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 。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为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
在本节课中,在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后,我又引导他们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 。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
在本节课中,由于大量的活动,课堂秩序不够井然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 。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 。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二次讲授这节课,通过上次大家的指导,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又有了一下变动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在教学《克与千克》后有点感触,现作一下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