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如何写?(17)


其实这样看来 , 习惯回路的形式与巴甫洛夫实验所讲的条件反射机理差相仿佛 , 但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并非简单地提出这一个习惯回路的概念 , 而是真的将这一回路的作用原理讲的精细透彻 。
作者在组织习惯部分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利用渴求创造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如何利用关键习惯改变企业文化 。其实 , 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组织惯例 , 这些惯例也都是在组织实际运行过程中出于自利理性形成的 , 它们不越雷池、不过红线 , 总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腾挪折转 , 大家默契地遵守各种潜规则 , 而它们也往往足以应对绝大部分一般性状况 , 甚至显得格外直接、有效和有人情味 , 但是一旦情况发生重大或者突然变化时 , 组织惯例就会成为最大的漏洞或者绊脚石 。
作者在社会习惯部分主要讲了一个问题 , 即人们之间的强联系和弱联系相互影响的社会习惯如何掀起一场社会运动 , 这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假设基础之上 , 并且要求触发条件具有足够的威望和影响力 。我一向反对直接的群体分析 , 认为所有的群体分析的起点必须是个体分析 , 作者在这一部分对社会习惯的处理很好地遵循了这一点 , 案例分析从个人行为选择出发 , 进而推演到群体的行为选择 , 整个逻辑链条就显得比较清晰和合理 。
作者在书中最后还探讨了习惯的责任承担问题 , 个人认为这部分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 因此不予置评 。
习惯是自然而为的行为 , 有些人能坚持每天锻炼 , 有些人能坚持每天看书 , 有些人能坚持每天冥想 , 有些人能坚持每天写日记 , 凡此种种 , 其他人可能觉得了不起 , 但也许对于他们来说 , 这只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 就像口渴了就端起水杯喝上一口一样自然 。
人啊 , 就是想的太多 , 做的太少!是以为记 。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如何写?


昨晚看完了《习惯的力量》的第一部分 。
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个人喜欢的成因 , 习惯不能消除 , 而只能改变 。
文章通过对猴子看到图像 , 拉杆子 , 得到梅汁这一习惯做出分析 , 图像是“暗示” , 拉杆子是“惯常动作” , 从而得到梅汁这一“奖赏” 。最后得出结论 , 习惯的养成必须有“暗示” , 和“奖赏”两部分 。
后来又通过例子 , 解释了 , 只有这两个部分还不够 , 要想养成习惯 , 还需要“渴求”这一愿望来达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