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怎么写?( 二 )


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 。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 。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 。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
三、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 。
1、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 。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 。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 。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 。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我们注意到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什么承诺都兑现 。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家里东西或别人东西,自我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 。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
我的孩子小时候也拿过家中东西,但我们让他知道犯这种错误受到的处罚远远胜过考试学习知识的失败,让他知道了爸爸、妈妈不是很看重分数,而很重视品德,使他成为了一个谦和的人 。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很重要的 。我的孩子小时候整天丢三落四,今天买的尺子明天丢,到三年级骑车上学,钥匙也常丢,常要我们送 。怎么行!后来我们决定:钥匙再丢得自己跑回来拿备用钥匙 。四年级还这样,他自己把车扛回了家 。那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呀!但换来的是钥匙再也不丢了 。所以,父母们应充分重视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 。
2、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 。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 。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 。”现实情况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状态” 。实际上,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态 。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有了状态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
前不久,复旦大学一位研究生跳楼自杀,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状元,应当说学习成绩是出类拔萃的,可又怎么样呢?父母白养了他,还不如考上大学留在身边的子女,对社会也没有贡献可言 。一位学者说过,哲学家与普通工人的差距远小于野狗与家犬的差距 。哲人与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 。一个单位里同工种的人其差距是状态造成的' 。有些人聪明,但他无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无所成 。所以说,最重要的是状态,是精神方法 。凡有助于精神状态培养的,就要去做;凡无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
四、把童年还给孩子
大家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快乐 。只要进了学校就没有好日子 。在入幼儿园前,父母们怀着许多梦想,让孩子弹琴、画画、唱歌、跳舞……一进学校,进了考试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戏 。当然学习也不是为了给孩子快乐,而是寄托了许多幻想 。逐渐地,现实让他们梦破,到了初中,那些美丽的幻想中的爱好便被斩尽杀绝 。剩下的是“苦” 。正如孩子们所说:“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是的,每天早晨天没亮就匆匆赶在路上的是孩子,每天夜晚熄灯最晚的还是孩子(可能还有搓麻将的) 。现在的孩子真比农民还苦啊!他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