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菊花”这个意象( 三 )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
其他如"一叶叶 , 一声声 , 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
陶渊明诗歌中鸡,酒,菊之意象 酒中有真味 饮酒在魏晋颇成风尚 。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总结了魏晋名士饮酒的原因:“一是饮酒可以达到物我两泯的自然境界 , 是求得一种超越境界的实践 。
陶诗言‘酒中有真味’ , 饮酒是达到认真 , 达到欢乐境界的手段 。
二是魏晋人借饮酒来逃避现实 , 保全生命 。
把酒变成享乐的工具 , 尽情纵欲 。
”①酒更是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 , 不仅题为饮酒的有二十首 , 还有如《读》之类的述仙之作里有“我欲因此鸟 , 具向王母言 。
在世无所须 , 惟酒与长年”(其五)的诗句 , 在《杂诗》之类的抒愤之作中有“得欢当作乐 , 斗酒聚比邻 。
盛年难再来 , 一日难再晨”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 在《拟挽歌辞》中甚至亦有“但恨在世时 , 饮酒不得足”的歌咏 。
但是综观魏晋诗歌及诗歌中 , 我们可以发现言酒者甚多 , 言醉者则无几 , 甚至的诗歌中也很少找得到更多如“若复不快饮 , 空负头上巾 。
但恨多谬误 , 君当恕醉人”(《饮酒》其二十)这样直言其醉的诗句 。
归隐嗜酒 , 但依然不能象盛唐诗人那样尽意 。
这或许是因为的人格构成中依然有儒家范导的影响 , 而儒家人格在大一统帝国的社会环境下才能保持稳定和健全 。
身逢乱世的诗人想借酒逃避社会现实 , 但依然因为心中着挥之不去的社会理想 , 因此言酒而无醉 。
正如萧统在《集序》里说的一样 , “有疑之诗 , 篇篇有酒 , 吾观其意不在酒 , 亦寄迹为酒也 。
”结合关于酒的诗句 , “泛此忘忧物 , 远我遗世情 。
一觞虽独进 , 杯尽壶自倾”(《饮酒》其七) , 可以发现 , 酒作为一个消解意象在的诗歌里主要有忘忧和纵情两个作用 。
诗人因政治前途暗淡而隐逸 , 诗人的忧愁正和他心中的社会理想难得在现实中实现 , 人格理想难得在现实中保全 。
在他的《饮酒》里有好几首都可以看作对这方面的真实写照 。
如《饮酒》第二十首:“羲农去我久 , 举世少复真 。
汲汲鲁中叟 , 弥缝使其淳 。
凤鸟虽不至 , 礼乐暂得新 。
洙泗辍微响 , 漂流逮狂秦 。
诗书复何罪 , 一朝成灰尘 。
区区诸老翁 , 为事诚殷勤 。
如何绝世下 , 六籍无一亲 。
终日驰车走 , 不见所问津 。
若复不快饮 , 空负头上巾 。
但恨多谬误 , 君当恕醉人” , 对儒家社会理想的向往 , 对暴秦焚书坑儒的指斥以及对自己儒士形象的维护 , 都可以看出作为隐者的 , 内心中依然有儒家人格被隐逸生活状态所掩盖而形成的一种缺憾的忧伤 。
现实世界与心中理想极不相符 , 多是些谬误 , 无可奈何以酒消解 , 以酒来麻醉人格中最敏感而又脆弱的部分 。
酒的另一个作用是纵情 。
与同时期的名士们及时行乐的共同心态一样 , 也追求纵酒以忘情 , 例如《饮酒》十三:“有客常同止 , 取舍邈异境 。
一士长独醉 , 一夫终年醒 。
醒醉还相笑 , 发言各不领 。
规规一何愚 , 兀傲差若颖 。
寄言酣中客 , 日没烛当炳 。
”诗人直把通宵达旦的欢饮作为人生的价值目标 。
纵情欢乐 , 而且一旦要停止饮酒 , 就会千难万难 。
看他的《止酒》诗:“……平生不止酒 , 止酒情无喜 。
暮止不安寝 , 晨止不能起 。
日日欲止之 , 营卫不止理……” , 一止酒 , 便有不喜之情产生 。
这里不喜之情可能就是酒中欲忘之忧吧 , 从陶诗中也可以看出 , 以酒纵情之情 , 是有着特定内容的情 。
如《饮酒》其三:“道丧向千载 , 人人惜其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