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菊花”这个意象( 四 )


有酒不肯饮 , 但顾世间名 。
所以贵我身 , 岂不在一生 。
一生复能几 , 倏如流电惊 。
鼎鼎百年内 , 持此欲何成 。
”以人生的短促 , 功名的难成而主张饮酒纵情 , 这里体现了一定的纵情意识 , 体现了新的人格因素、新的生存状态 , 但是这种纵情不过仅仅是纵酒 , 从酒中取得的乐趣不过是关于人生的幻象 , 依然是作为社会理想在个人人格构造中确实的一种遗憾的附庸而存在 , 并没有形成具体的真实的内涵 。
简而言之 , 独独以醉酒来纵情 , 就体现了及时行乐的思想中依然有那种人生短促功名难成的思想 。
纵情与忘忧是联系在一起的 , 正如他的一首《述酒》诗中所言 , “秋草虽未黄 , 融风久已分” , 一切都还在草昧之中 , 但模糊中有改变 , 新的情性正在生成 。
秋菊有佳色 自周敦颐一篇《爱莲说》里“晋陶渊明独爱菊”以来 , 菊成为了隐逸情怀的一种独特表征 。
但在陶诗集里写菊的诗句总共只有六处 。
然而这依然不妨碍菊成为最为追求的隐逸情怀的意象表征 。
如果说诗歌中的“酒”是为了化解社会理想不得实现的忧愁 , 是为了填平人格建构中所遗弃的部分的遗憾 , 那么菊更多的表明了他的个人人格理想的状态 , 代表了不同于以往性格构建中的新的性情 。
与菊有着大同小异的意象 , 如松兰等 , 在的诗歌中也有着一定的比例 。
我们可以在二者的对比中看出菊有什么特别之处 , 而成为隐逸人格的最本质的意象表征 。
松兰菊都是作为作者的一种高尚品格的象征 , 如在《归去来兮辞》里写的“三径就荒 , 松菊犹存 。
携幼入室 , 有酒盈樽” , 《和郭主簿》其二“芳菊开林耀 , 青松冠岩列 。
怀此贞秀姿 , 卓为霜下杰” , 以及《问来使》一首 , “客从山中来 , 早晚发天目 。
我屋南窗下 , 今生几丛菊 。
蔷薇叶已抽 , 秋兰气当馥 。
归去来山中 , 山中酒应熟” 。
松兰蔷薇都代表了一种近似的人格理想 , 但是松兰等作为其时已变成的文化人格的象征物 , 所代表的一种刚健 , 一种幽怨的人格特征与菊又有些不同 , 菊之淡泊 , 松之刚健 , 兰之幽怨 , 对此我们可以通...
菊的意象是什么秋风肃熬 , 白露为霜 , 而菊却金英夺目 , 傲霜而晚香 。
唐代以前的文学里 , 间或也有拿菊花比人坚贞不移的品格的 , 但主要还是歌颂它能助人长寿的一方面 。
唐代以后 , 诗词里常常提到菊花 , 都是把菊花人格化了 , 作为有骨气的文人的象征 。
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的李梦阳欣赏菊的独立不群的个性 , 便有"不随群草出 , 能后百花荣""细开宜进世 , 独立每含情"之句;唐末农民起义英雄黄巢则对菊的乐观与顽强精神情有独钟 , 于是菊在他眼中显得那么潇洒豪迈:"待到秋来九月八 , 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从王安石的"不忍独醒辜尔去 , 殷勤折为一" , 可见菊也是一位"独醒"者;而在王建的《野菊》"忆向山中见 , 伴蛩石壁里"中 , 菊则生命力旺盛 , 小小身影默默地装点秋日的大地 , 它在平凡中显不平凡;菊花枯而不陨是它固有的特性 , 但在朱淑真笔下:"宁可抱香枝上老 , 不随黄叶舞秋风" , 则形象地融入了她的不幸遭遇、倔强性格和反抗精神;陆游则称"菊花如志士 , 过时有余香" , 秋风中数株晚菊 , 顶风傲霜 , 挺立东篱 , 散发着余香 , 这花中志士 , 和南宋时期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的抗金英雄 , 包括诗人自己在内 , 其遭遇、品格 , 是多么相似;当然还有陶渊明篱中那些淡泊、清高的菊 。
也许你会感慨秋日寒风下的小小一株菊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神韵 。
我想菊终究是菊 , 不同的是诗人们的处境、诗人们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