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古典诗歌(诗 词 曲)的基础知识( 二 )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粘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 。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 。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
能这样办 。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
一致 。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
第六句相粘 。可见粘的规则的很严格的 。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 。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
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 。不管长律有多长,也
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在王维等人
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 。
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
意避免孤平 。在词曲中用到同类的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
就是犯了孤平 。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
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
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
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 。
特定的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
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
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
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 。注意:在这种情
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
式的律诗 。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
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得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
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
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
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 。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⑴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
以免犯孤平 。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
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是本句自救 。
⑵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
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 。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平” 。这是对句相救 。
⑶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
声 。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 。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⑴⑵的严格性稍有
不同 。
诗人们在运用⑴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⑵或⑶ 。这样即构成本句自救,又
构成对句相救 。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