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饺子的古诗( 二 )


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 , 就提到这种食品 。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 , 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
到南北朝时 , 馄饨“形如偃月 , 天下通食” 。
据推测 , 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 , 不是捞出来单独吃 , 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 , 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
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 , 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 , 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
大约到了唐代 , 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几乎一样 , 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 。
又称“偃月形馄饨” 。

【关于饺子的古诗】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 , 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
这种写法 , 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
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 。
...
关于水饺的诗句1、清清白白成一统包包容容纳万般2、白面白嫩白水煮可蒸可炸可生煎3、饶他禽兽花与叶攘括其中尝人间4、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包凡间有之人间存之仙界寻之尽情攘括5、 有才何须多开口 ,  万般滋味肚中藏 。
有缘伴君三杯酒 ,  相逢一笑齿留香 。
6、 俗客常笑撑船肚 ,  知己方知腹中珍 。
牢骚太盛难容物 ,  我辈岂是蓬蒿人 。
7、 相隔千里终团圆、共坐檀桌前 。
举筷入口皆思念、同衬此时意 。
8、 莫道离别愁几许、一饺此中揽 。
来年早归喜几多、吃饺话团圆 。
9 春日当头微风吹 , 闲时想起水饺味。
独自一人独自包 , 韭馅香味满屋绕 。
耳边音乐何其妙 , 边包边听乐悠悠 。
吃饺子的传说:东汉时候 , 南阳有个张仲景 , 是个名医 。
他医术很高 , 不管什么疑难病症 , 都能手到病除 , 人们称赞他是妙手回春的医圣 。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 , 那年告老还乡 , 正是冬天 , 寒风刺骨 , 雪花飘飘 。
他走到白河岸边 , 看到那些为生活东奔西走的穷乡亲们 , 面黄肌瘦 , 衣不遮体 , 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 他心里很难受 。
张仲景一到家 , 登门求医的人很多 , 他虽然很忙 , 可是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乡亲 。
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个棚子 , 盘上大锅 , 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 , 给穷人舍药治冻伤 。
舍的药叫"祛寒娇耳汤" 。
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 , 等煮好后 , 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 , 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下锅 。
然后分给来讨药的人们 , 每人给一大碗汤 , 两只娇耳 。
人们吃下娇耳 , 喝了祛寒汤 , 只觉浑身发暖 , 两耳生热 。
再说 ,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 , 经常为当地百姓治病 , 受到那里百姓的爱戴 。
他告老还乡后 , 长沙的百姓想念他 , 每年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 带着乡亲们的心意来看望他 。
那年 , 张仲景身患重病 , 长沙老人说:长沙有一穴好地 , 想叫他寿终时葬在长沙 。
南阳的人哪里肯依?两下里就为这事争吵起来了 。
张仲景说:"我吃过长沙水 , 不忘长沙父老情;我生于南阳地 , 不忘家乡养育恩 。
我死了 , 你们抬着我的棺材 , 向长沙方向走 , 灵绳在哪里断了 , 就把我葬在哪里算了 。
"众人一听 , 也不再争论了 。
那年冬至那天 , 张仲景离开了人世 。
长沙来了许多人吊丧 , 并要把他的尸体运到长沙去 。
遵照他的遗嘱 , 南阳和长沙的人抬着棺材上路了 , 走到当年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 , 灵绳忽然断了 。
众百姓忙打墓 , 下棺 , 填坟 。
你一挑 , 我一担 , 川流不息 , 昼夜不停 , 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很大 。
又在张仲景的坟前修了一座庙 , 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