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饺子的古诗( 五 )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 , 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 , 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
这种写法 , 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
近年饺子题材散文更常见报刊 。
他们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描写了饺子文化的外延与内涵 , 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
小说是文学中的一大类别 , 以生活为原型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
饺子也是其情节描述的对象 。
在我国古典小说名著《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和鲁迅小说《故乡》 , 以及电影《白毛女》等作品中 , 都有对饺子的描写或是以饺子为内容的作品 。
仅以《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本巨著中涉及饺子的描写就不下数十处 。
饺子在漫长的几千多年的历史中 , 创造许多烹饪、品尝、描写、赞誉饺子的膳食文化 。
这些饺子不仅制作工艺考究 , 而且看起来赏心悦目 , 吃起来味美溢香 , 说起来更是各有典故 。
或讲其来历 , 或讲其特色 , 或讲其命名 , 同时又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故事交织在一起 , 天津是个吃饺子的城市 , 饺子故事更多 , 天津有家饺子馆叫“百饺园”它创新的饺子百饺百味 , 还曾获上海吉尼斯之最 , 近几年又有不断发明创造 , 最近 , 又拟投资建设一座饺子博物馆 。
饺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 为人类的古代文明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 也为人类的现代文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
1.悠悠饺子情我国是饺子的故乡 , 无论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 , 人民喜食饺子的习俗不变 , 已绵延千余年 。
小小饺子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说起来也简单 , 饺子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 长期以来它扎根于人民中间 , 生根开花 , 饺子家族繁荣昌盛 , 很深叶茂 。
何况饺子门味鲜美 , 雅俗共赏 , 既可饱腹 , 又能品味 , 具有久吃不厌的特点 , 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是理所当然的 。
饺子除可四季常食外.北方地区还作为喜庆节日的食品 , 每逢新春佳节都要包制饺子 , 以示合家团圆 , 辞旧迎新 。
正月初—全家欢聚一堂 , 大家动手包着、煮着 , 吃着热腾腾的可口饺子 , 兴高采烈地共度佳节 。
有些家庭还将花生仁、核桃仁、糖果等包入饺子.谁能吃上某一个饺子 , 就是最幸运、最有福的人 。
这种妙趣横生的游戏 , 体现了人们群众的丰富智慧和想象力.饺子成为寄托美好理想 , 融洽骨肉之情的食物了 。
“送客饺子迎客面”、“上马饺子下马面” , 饺子又成为欢送亲人的食物 。
当亲戚或友人出门远行.包制一餐饺子 , 人家热闹一番 , 作为送行的礼仪.希望远行的亲人 , 牢记家乡美味饺子 , 不忘故乡人的深厚情意 。
我国饺子己被3000万华侨带往异国他乡 , 遍布世界各地 。
他们不但传去饺子制作技艺.弘扬了我国古老的烹饪文化 。
而且食用饺子的风俗习惯不变 , 逢年过节亲友们聚集—起 , 仍以包饺子、吃饺子为乐事 , 以这种特有的形式 , 增进感情与友谊 。
饺子象征什么 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红红火火、和和美美的幸福生活 。
团圆喜庆的日子 , 总是离不开饺子 。
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 , 无论是南方北方 , 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 , 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 , 一边山南海北的聊天 , 一边和面、擀皮、剁馅、包饺子 , 浓浓的亲情尽在饺子中融化 。
相传东汉末年 , “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 , 后辞官回乡 。
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 , 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 , 两只耳朵冻伤 , 当时伤寒流行 , 病死的人很多 。
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 , 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 , 支起一面大锅 , 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 , 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 , 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