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偶手法的古诗有哪些?( 二 )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诗歌上面对偶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就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字字相对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其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
此外还有借代,就是借相关事物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它能使语言简练、含蓄 。
如《致空气》中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
还有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起到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
对联必须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吗?对联一般要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一.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
例如: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只对偶,不对仗 。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
(碧野《天山景物记》) ——只对偶,不对仗 。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只对偶,不对仗 。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鲁迅《自嘲》) ——既对偶,又对仗 。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
(——既对偶,又对仗 。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既对偶,又对仗 。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既对偶,又对仗 。
二.流水对一般的对联,上联和下联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 。
但也有一种对仗的上联和下联之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别独立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 。
这种对联称为流水对 。
理发店联: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吹面生
诗词的对仗?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 。
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 。
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 。
”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