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的格式

诗分近、古体,以唐为界,之前是古体,后是近体,古体没有什么太大要求,可以借鉴《诗经》 。近体分为律诗(七律和五律,八句)和绝句(五言和七言,四句),首联(一)可不压韵,二三联必压,注意词性,尾联(四)可不压<律诗>上联词性相对,下联也是,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要压韵,歌没多大要求,至于赋,很难,至少我不会 。还有词,注意内容的吻合、意境的构成,一般来说,人人可写,只是好坏罢了
诗词歌赋里面的‘赋’具体是指什么?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 。
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因此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
到了汉朝,终于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
赋体,指辞赋的体制或体裁,对于辞赋的创作有其相应的创作规范 。
辞赋体裁不同,风格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
根据辞赋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同,辞赋的体裁被分为若干种 。
屈原的作品《离骚》开启了辞赋史的源流,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骚体赋、汉大赋、骈体赋、骈文律赋、白话赋等不同的发展时期 。
汉代辞赋有三种基本形式:诗体赋、骚体赋和散体赋 。
诗体赋以四言为主,隔句用韵,篇幅较小,由《诗经》演变而来,与诗比较,趋向于散体化 。
骚体赋形式与楚辞大体相同,由楚民歌演变而来,抒情性强 。
散体赋的句式自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韵散结合,以体物为主,一般直书其事,排比铺陈,多以问答体形式展开描写,辞藻富丽,篇幅庞大,主要由诸子问答体、战国纵横游说之文和楚辞演化而来 。
有学者在深入考察赋体的分类发展源流后,提出将辞赋分成骚体赋、文体赋、骈体赋、律体赋四种体裁,简称骚赋、文赋、骈赋、律赋 。
其中,骚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
文赋句式取其自然、好用议论、注重借鉴秦汉文章,和古文运动密切相关,深受“破体为文”创作风气的影响 。
骈赋的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未讲四声八病,以句尾有韵脚而别于骈文 。
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 。
赋在发展中分四个阶段:汉赋、俳赋、律赋、文赋一、汉到西晋为汉赋,其最大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
”极尽夸张之能事,什么龙肝凤胆,天宫地阙胡侃一通 。
而这种夸张显然源于楚词 。
汉赋另一个特点,也是最重要的特点:讽谏,在极尽夸张中达到对皇帝和王侯们委婉规劝的作用 。
这一特点又显然来自《诗经》 。
这一点显然是应当继承和发扬的 。
刘勰将赋与赞、颂是分开的,赋讲讽谏,赞颂只是歌功颂德,按刘勰的观点,我们今天的许多赋都应归为赞文、颂文,而不应是赋 。
汉和两晋时的赋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以四言六言为主,杂有三、五、七言,甚至长句子,还有着散文的痕迹 。
二、到了六朝时,赋发展为俳赋,这时的赋几乎完全是四六句了,而且讲究对仗 。
人们称这时的赋为骈体文 。
六朝赋到了晚期,有明显的诗歌化倾向,这就为唐朝的律赋开了先声 。
三、唐朝时,由于国力强盛,统治者大倡文学,赋被纳入科举应试的体材,于是诗赋大行其道 。
唐时出现了许多为后世称道的美文 。
但是后来,赋更加讲究平仄对仗,还规定了韵脚,律赋出现了,律赋对行文限制过于严格,近乎文字游戏,不久就走向了死胡同,律赋所要求的八韵脚当然也没成为规矩 。
四、文赋 。
中唐以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发起了古文运动,赋开始趋于散文化,人们称之为文赋 。
文赋的用韵不大讲究,句式不求整齐,除四六句外,散句经常出现 。
文赋的开山之作应推杜牧的阿房宫赋,代表作应是苏轼的前赤壁赋 。
文赋从形式上似乎与汉赋相近,但文赋绝没有汉赋那样的过份夸张和卖弄,绝无生冷险峻之词,而是风格清新自然,有娓娓道来之感,读之倍感亲切 。
诗词歌赋的格式

诗词歌赋的赋是什么意思? 赋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
但在古代,特鹪诤禾剖笔?敫惩??⒕倭?疲?硬茇У摹笆?秤?觥焙吐交?摹笆?登槎?裁遥?程逦锒??痢笨煽?四摺? 那么,何为赋呢?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