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的格式( 二 )


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 。
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 。
《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 。
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
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 。
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 。
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 。
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 。
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
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 。
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 。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
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 。
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 。
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 。
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 。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
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 。
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
” 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 。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
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
诗词歌赋里的“赋”是什么意思啊? 诗词歌赋是文章的四种形式 。
指作文 。
歌字从哥从欠 。
“哥”字从二可,可字义为“肩挑、荷担(以运送土石)”,即服徭役;二可上下叠加所造成的“哥”,表示的是“服过二次徭役、资深服役者” 。
“欠”即“欠身”,指上半身动作、胸部动作 。
“哥”加“欠”表示“资深服役者的胸部动作”、“资深服役者用声音抒发胸怀” 。
故“歌”本义是:资深服役者传唱、吟诵的民谣 。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256339.htm#3)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 。
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
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 。
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45191.htm)
诗词歌赋的赋字的意思?释义: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
赋 拼音:fù 解释: 1.旧指田地税:田~ 。
~税 。
2.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
3.念诗或作诗:登高~诗 。
4.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予 。
~有 。
天~ 。
禀~ 。
5.古同“敷”,铺陈,分布 。
造句: 1. 他从小就显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 。
2.他虽然没有过人的天赋,但学习上非常认真刻苦 。
3.小华因其卓越的音乐天赋而备受瞩目 。
4.在诗词歌赋上略胜一筹的他,也有着鲜为人知的痛苦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