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诗文该不该从课本中去掉

不应该去掉 ,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 中学生可以通过古诗等了解古代文人雅士的背景 , 遭遇 , 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 。古诗文还可以陶冶情操 , 提高自己的文笔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
古诗文从课本去除 , 学生接触的就比较少 , 如果作为中学生 , 甚至中国人 , 连古代的著名诗人都不知道 , 会让人贻笑大方的
要不要在小学课本中删除古诗词,写篇议据《新闻晨报》报道 , 上海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夜宿山寺》等8篇古诗 , 今年的一年级新生将拿到一个瘦身后的新版课本 。
不少家长、老师甚至教研员都认为 , 此次被删除的8篇古文诵读并不难 , 读来朗朗上口很受学生欢迎 , 也不会占用太多课时 , “我们或许会把一些简单优美的古文作为拓展阅读 。
”一位语文老师表示 。
但凡事涉孩子学习方面的变动 , 不管是英语是否参考还是这次的删去古诗 , 都会引起广泛讨论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危楼高百尺 , 手可摘星辰”这些古诗句句经典 , 耳熟能详 , 闻听这些孩子将在一年级课本上无缘相见 , 大人们难免为之叹惜 。
不过 , 有一种担忧却因此举而起 , 古诗的退场是否意味着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受到漠视 , 如此将如何传承下去?不少网友认为 , 中华古诗词是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 , 让孩子将好的诗词背诵下来 , 今后是一笔永久的财富 。
为学生“减负” , 不应只是减课本厚度 。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
假如再过若干年 , 学校的学子们都对唐诗宋词一脸茫然 , 我们是否应该感到很悲哀?但是 , 像古诗词这样的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 , 让初入小学的孩子背上几首 , 真的会有很大的功效吗?无论岁月如何变迁 , 优秀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 但至少我们在一件事上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古诗词中的佳作对孩子的文学熏陶作用不容忽视 。
但与此同时 , 我们也不应忘记 , 这些都是成年人的想法 , 大人们若想实现这些想法 , 首先要让孩子们对古诗词有兴趣 , 而不能仅仅指望课堂上的讲授 。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让孩子们体会到古诗词的精美 , 对这些流传千年的作品产生兴趣 , 即使将古诗词放置于课本中 , 也只会沦为填鸭式教学 。
反之 , 正如媒体报道中那位老师所言 , 通过将这些古诗词作为拓展阅读等其他方式 , 未尝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
从课本上删去的不只是古诗词 。
据媒体报道 , 还删去了原先最后一章节的5篇篇幅长、内容深的课文 , 整本教材中的识字量从350个左右降低至296个 , 写字量也减少到118个 , 一些比较复杂的词语也从词语表上被删去 。
这些无非都是“减负”之举 , 其实很难去衡量古诗词、识字、写字等孰轻孰重 。
既然如此 , 我们又何必偏偏去纠结于8篇古文的去留 , 反倒是要担心学校一边为学生“减负” , 而家长一边在课后为学生压担子 。
其实 , 多学或少学几首古诗词 , 并不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 , 也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减负”效果 。
当探讨千年古诗词传承或减负这类百谈不厌的话题时 , 我们很可能会陷入反复争论却没有结果的境地 , 这只是因为争论的各方并没有将探讨置于同一个前提之下 。
假设大家在对待孩子们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少一些功利色彩 , 同时教学模式能更早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 删除8首古诗词恐怕很难引起这么多网友的关注 。
经典古诗文该不该从课本中去掉

周记怎么写 小学语文教材应不应该删除古诗文品古诗词的乐趣细雨微蒙的夜晚 , 独坐窗前 , 冲一杯清茶 , 捧一本古诗词集 , 灯光明亮 , 诗韵隽永 , 其乐融融 。
读着那一首首传颂千古的名句 , 我逐渐感受到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的离别之情;领略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的山野风光的恬适;体味到曹操“老骥伏枥 , 壮心不已”的雄心大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