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诗文该不该从课本中去掉( 五 )


面子不重要 , 难堪也不重要 。
重要的是光明的未来 。
教育要培养朝气篷勃的青春 , 而不是像鲁迅在另一篇文章里所说的暮气沉沉的“小老头子” 。
我每当看到那些日夜运算的孩子 , 我都忍不住要放眼天空 , 看看有没有一二只风筝 。
我心疼那些孩子 , 因为我看到放风筝的都是锻炼身体的老人 。
再则 , 有人说删除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 , 是因为这篇文章艰涩不好读 。
这就又是胡说了 , 《风筝》说到底是一篇散文 , 而不是政论 。
它思想是深刻的 , 情感是沉重的 , 但行文平实 , 有人物形象 , 有大量的画面和故事情节 , 还带有童趣 , 是深入浅出的手法 。
郑州七中初中部语文组组长、郑州市教研室中心组成员张玉明的说法很矛盾 , 他先是说“这篇文章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去理解 ,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 , 确实不太好掌握 。
”接着又说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 , 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 。
“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 。
”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 , “这传达了注重古文化的信息 。
”难道《风筝》比文言文、古诗词还难懂? 《风筝》没有过时 , 它正当其时 , 它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
现将《风筝》原文附在后面 , 看看它到底是让孩子们难懂还是让我们难堪?风筝 北京的冬季 , 地上还有积雪 , 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 , 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
故乡的风筝时节 , 是春二月 , 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 , 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
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 , 没有风轮 , 又放得很低 , 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 。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 , 早的山桃也多吐蕾 , 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 , 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
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 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 , 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 , 不但不爱 , 并且嫌恶它 , 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 , 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 , 多病 , 瘦得不堪 , 然而最喜欢风筝 , 自己买不起 , 我又不许放 , 他只得张着小嘴 , 呆看着空中出神 , 有时竟至于小半日 。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 , 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 , 他高兴得跳跃 。
他的这些 , 在我看来都是笑柄 , 可鄙的 。
有一天 , 我忽然想起 , 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 , 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
我恍然大悟似的 , 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 推开门 , 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 。
他向着大方凳 , 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 , 失了色瑟缩着 。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 , 还没有糊上纸 , 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 , 正用红纸条装饰着 , 将要完工了 。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 , 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 , 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 , 又将风轮掷在地下 , 踏扁了 。
论长幼 , 论力气 , 他是都敌不过我的 , 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 , 于是傲然走出 , 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
后来他怎样 , 我不知道 , 也没有留心 。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 , 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 , 我已经是中年 。
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 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 , 忽地在眼前展开 , 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 , 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