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春节习俗怎么写?

崇明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它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节日,故特别被人们看重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由于本县的独特地域,因此各地的春节习俗略有不同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崇明春节习俗,希望有所帮助!
廿四夜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 。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 。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 。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 。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 。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 。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 。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 。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 。除夕前人们还进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装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来年粮谷满仓 。这些活动现已不见 。有的农户还将市内的垃圾及无用的杂务和杂草堆放到外场,点火焚烧,以求来年吉祥,平安无事 。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称大年夜 。在这一天,把过年的一切陈设都布置定当,如写春联、贴门神等 。晚上全家老少围在一起吃年夜饭,菜肴远比平时丰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烧成后用百叶卷裹,被称之为卷钱捆,以示来年财源滚滚而来 。这一夜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因为父母、长辈送上压岁钱 。
在旧社会,没钱的人在这一天是难熬的,按旧规,当年债务要当年清,年底讨不到债,到年初一就不能强讨了,直到二月初落灯后才能讨债,所以债主在大年夜差人四处讨债,还不起债的人只好四处躲避,有家不能归,到年初一才能回家 。所以往日有“年关粮户好过,没钱难过”的俗语 。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 。过年了,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汤圆(圆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并将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饭拌入早饭内,俗称"陈年饭",意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 。早饭后,孩子们向邻居、亲友长辈们一一尊称问好 。正月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动刀具,不能泼水,不能去水桥淘米,不能扫地,不能开后门,不能搬动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动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 。连煮饭烧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杆,黄豆杆等放在炉堂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越旺,越吉利,预告今年万事兴旺,节节高 。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烧早饭,饭前要点燃香烛,企求全家兴旺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