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春节习俗怎么写?( 五 )


门神:旧俗中,除夕家家户户要换门神,国人信仰门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后来还有了具体的人名,如汉代的神荼、郁垒,唐代的秦叔宝、尉迟敬德,还有钟馗 。除了武将,还有文官 。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大都住在千篇1律的单元房里,已不用贴两个门神来把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坚固的防盗门 。
挂千:除夕除了换门神,有的家庭还要挂千图利 。挂千又称为“门笺”、“挂签”、“挂钱”等 。一般用红纸剪成,呈长方形,上部为各种剪纸图案和吉祥话,底部为流苏式 。这种风俗在北宋时已经流行 。今天,它又演变成了新时尚——即那些大红的“中国结”是也 。
拜年:从初一开始,到亲朋好友家或者邻居家祝贺新春 。晚辈要给长辈磕头,平辈间行拱手礼 。这些景象似乎只有在电影里见得到了 。今天的人们用更新的手段取代这一切:电话
拜年,Email拜年,OICQ聊天拜年……短信拜年更是泛滥,在春节的时候甚至造成频道堵塞 。然而方便快捷却千篇1律的格式拜年语又怎能表达得出独一份的亲情?
贺年卡:宋代城市发展繁荣,为了联络感情,人们在拜年的时候呈上自己的谒刺(类似于名片),附上自己的问候语,久而久之,便以贺刺、贴、笺等名称流行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以贺年片统称代之 。贺年卡一度因过分豪华且不环保而遭人抨击,而今天都市的人却更倾向于发送电子贺年卡 。见字如面的感觉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
送橘:在南方,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盛产柑橘,地方话里“橘”与“吉”同音,所以过年的时候大家送橘,家里摆着大橘,请客人吃橘,以示吉祥如意 。如今城市中许多年轻人不再送大橘,除了对风俗的不太讲究,还觉得用橘子送礼不够上档次,不如送上营养滋补品 。
压岁钱:过年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本来是表达一种关怀的心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数量水涨船高,成了长辈们的一大负担,有孩子把自己过年得到的压岁钱攒起来就能交下学期的学费了 。也有的行贿者,将给压岁钱当成了一条走后门的捷径 。
庙会:初一到元宵节之间,全国各地都会有举办庙会 。北京的白云观、厂甸、地坛、隆福寺等都是有名的庙会 。过去庙会的主体活动大致有三项:一是庙里的和尚、道士做“法事”、“道场”;二是善男信女们进香朝拜、许愿求福;三是借此机会进行的文艺和商贸活动 。但今天只剩下最后一项 。过浓的商业氛围加上较为脏乱的环境,让不少人对它们兴趣日益淡漠 。
空竹和大冰糖葫芦:这些原来都是北方孩子最喜爱的春节礼物,庙会的摊位上到处都会摆满它们 。空竹是一种以竹木为材料制成的中空的玩具,抖起来时会发出声音,声音越响说明你玩得越好 。但北京已有多年没听到空竹的声音了,如果有,循声找去,一定看见是位中年人在玩 。而大冰糖葫芦,过去馋得小孩流口水,今天怎么看却都觉得不够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