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威胁性职业倦怠研究的反思怎么写?( 八 )


4.工作倦怠感在不同护士群体中的分布情况
有研究表明,急诊护士的情感枯竭相对较高,去人格化倾向较低,资历较浅的急诊护士则个人成就感较低[20] 。儿科护士由于要面对大量患儿家属的要求而更易发生工作倦怠感 。精神科护士则由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多数难以解决而容易发生工作倦怠感[21] 。此外,单身者比已婚者更易出现工作倦怠,而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更易产生工作倦怠 。在居住环境方面,于集体宿舍居住者工作倦怠更高 。在年龄方面,则是26—30岁的护士更易出现工作倦怠[22] 。
5.常用测量工具
西班牙学Moreno-Jim6nez于1998年编制了(Nursing Burnout Scale,NBS)护士职业倦怠量,涵盖工作环境、人格特征和对压力源不同的应对方式3方面因素,人格特征是倦怠量表测评护士职业倦怠程度的主要因素 。核心量表包括以下5个内容即护士工作中常见的压力源、职业倦怠、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以及描述护士倦怠的生理心理因素 。该量表采用1至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高[19] 。
6.护士工作倦怠的干预措施
6.1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避免长期工作量超负荷
建立弹性排班制度和护士资源的科间流动机制是应对这一现象的有效措施 。首先,应清楚界定护理工作的范畴,将不属于护理工作的内容交给护士以外的人员完成;其次,应该对不同能力、不同年资、不同学历的护士进行分层次安排使用,使个体在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所长;最后,依据各时间段工作内容的分布情况来安排护理人力资源,以此组合成各岗位的工作程序,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 。
6.2 为护士提供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面对应激性事件时从外部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主要是指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在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 。情绪性社会支持包括谈话、倾听以及表达关心和同情[12] 。有调查显示,来自上级的支持比来自同事更重要,来自家庭、朋友的非正式支持可以减少工作倦怠的发生[7] 。管理者可组织集体活动以增加护士的社会交际、营造团结互助的集体文化、帮助协调护士与家人和同事的关系、在护士遇到物质上的困难时尽量提供帮助等 。同时,还应让护士感受到管理者亲和、乐于助人的一面,使得护士在需要帮助时主动来寻求支持 。
6.3 让护士参与管理的决策过程
护士是医院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接触病人最多,关注她们的工作状态和需求,让护士参与到管理的决策过程是实现这一点的捷径 。在医院和病区的管理中,尤其在制订和护理工作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多听取护士的意见和建议,并得到护士的认可 。护士的需求因此得到满足、工作状况亦得到改善,并能感受到来自领导的尊重和支持,她们的工作倦怠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其工作质量亦因此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