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威胁性职业倦怠研究的反思怎么写?( 七 )


2.2个体特征因素
2.2.1人口统计学特征
人口学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人口学变量与工作倦怠感有关 。其中,年龄与变量的相关最为稳定 。低工作年限的护士存在较高的职业倦怠感,高学历的年轻护士工作倦怠感高于低学历的护士【3】 。女性医护人员在情绪衰竭方面要显著高于男性医护人员,单身者比已婚者易产生工作倦怠感,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易产生工作倦怠 。在情感疏远和个人成就感方面男女性别上无明显差异【10】 。ICU、急诊科、儿科等科室护士患工作倦怠的比例较高【4~5】 。单身者比已婚者易产生工作倦怠感,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易产生工作倦怠【11】 。护理管理者应对离异、单身群体、高学历护士给予特别关注 。在编护士比合同护士及护生倦怠程度低 。
2.2.2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是职业倦怠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在同一工作环境中,管理相同、教育和经验背景相同的个体对相同的压力源通常有不同的反应 。具有倔强、低自尊、外控性、神经质、A型性格、感觉型、防御性应对、缺乏耐性以及采用逃避型应激策略的人表现出较高的工作倦怠【12】 。A型人格医护人员与B型人格医护人员相比,情绪衰竭维度得分高,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低,去人格化程度得分高【13】 。护士的情绪控制与自我成就感与医生比较略显不足【14】 。
3.护士产生工作倦怠感的相关因素
3.1 情感枯竭
情感枯竭是一种因情感资源耗尽而出现的极度疲惫状态 。由于护士的工作多数要在与病人进行接触中完成,因此大的工作量必定也伴随着对病患更多的情感付出,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情感枯竭,而当抢救无效、病人死亡时,护士还可能因此受到家属的责难或医生、领导的批评,辛苦的劳动得不到肯定,由此可能更易导致情感枯竭 。
3.2 去人格化
去人格化是工作倦怠的人际情境维度,表现为将服务对象当作物体看待,态度消极、冷漠 。当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低时,去人格化程度亦高,其服务态度则较冷漠 。惟有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才能提高其工作质量 。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新护士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并应在新护士独立工作前考察其是否能胜任工作,以避免工作时出现较高的去人格化程度,影响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
3.3 个人成就感丧失
个人成就感丧失的特征是倾向于对自己作出负面的评价,感觉工作能力衰退、自尊心下降 。
3.4 应付方式与工作倦怠感
国内已有研究证实积极或消极的应付方式和工作倦怠相关,退避应付方式和情感枯竭呈正相关,自责应付方式兼与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倾向呈正相关,解决问题应付方式则和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 。因此,性格特点可能是应付方式影响个体情感枯竭程度的深层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