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清明节的习俗怎么写?( 五 )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 。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 。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 。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 。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 。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 。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 。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 。晋北地区多插柳条 。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 。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 。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 。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 。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 。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 。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 。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
海南:
海南人清明节民间祭祖吟诵祖训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会长符策超说,海南汉族人均为大陆移民,唐以前汉族人迁居海南约有2万人,宋代迁入约10万人,清代激增至200多万人 。入琼的姓氏约100多个,入琼始祖约300多人 。为了纪念入琼始祖,后人纷纷在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 。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 。
“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 。”符策超对采访人员念诵小部分符氏族训三字经,“爱祖国,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笃亲族,讲团结,睦乡邻,慎交友??”今天听来,这些祖训歌谣仍具有教育意义 。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 。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 。,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 。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 。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
舟山: 扫墓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 。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 。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 。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 。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