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如何写的凝练?( 二 )


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暗喻自己的深沦不偶,伤逝悼亡之痛,以此聊泄心头的骚愤与伤感 。
颈联用“沦海遗珠”的典故暗喻自己虽处清时,然珠藏海底,不为时用,加之爱妻亡故,形单影只,自然不免有“沧海遗珠”之叹 。
用“蓝田良玉”的典故暗喻自己才调无伦,却遭埋没,但文章词采,终将显耀于世,尾联是以抒情感汉作结,说自己这种感伤之情,岂待今日追忆,才不胜惘然,就是事情发生的当时,也即感到情怀惆怅,苦育难言!诗中,作者不直抒胸臆,而借助于这些典故来作委婉含蓄的表达,让读者去想象揣摩,从而收到发人深思,经久玩味的效果,这是引用典故创造的含蓄美 。
运用双关手法造成含蓄美 。
双关手法包括谐意双关和语意双关 。
运用了谐音双关的句子字面上是一种意思,字里面又是另一种意思,句子显得含蓄有味 。
而运用了语意双关的句子既含有这种意思,又含有那种意思,句子更显得含蓄有味 。
运用谐音双关的诗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
...
诗词如何写的凝练?

诗歌的意境美?诗歌的意境美: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
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 。
”(《和青年作家谈话》,《文学论文选》第2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可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
而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也必有它自己的语言或艺术的表现行为 。

【诗词如何写的凝练?】

诗歌是渴望情感、感受和想象,是一种“摆脱散文的现实情况,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 。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诗是把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它的情境与意象具有立体感;笔者认为这里的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 。
我们首先来看一首唐朝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这首诗作于安徽滁州刺史任内,写的是春天涧边的景色 。
起始两句写在涧边的所见所闻,是雨前傍晚的涧边的春景,从岸上写出;后两句写雨中西涧的景色,从水中写出;四句诗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也很深邃 。
两张滁州西涧的画幅,都流露了诗人心情的闲适和恬淡,而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受的这其中的体味,其实就是所谓的诗歌的“意境” 。
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特有的美学范畴,也是诗歌美学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审美范畴 。
一.关于意境的发展及含义 关于意境的发展及含义,学术界历来都有争议或分歧 。
“意境”一词,源自佛经 。
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 。
这里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 。
我国古代学者对“意境”多有阐述: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从“情思”与“物境”互相交融的角度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从唐朝开始,最初把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的是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说道: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
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
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
(王昌龄《诗格》,中国历代诗话选,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8——39页)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所说的“物境”是指形似;“情境”是指传情;“意境”实际上是指表意 。
通过后人对意境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到王昌龄对于意境的解释还是比较粗造的 。
到了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把“意境”描绘成“意象”;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笺注》中又把“意境”摹写成“兴象”;近代的王国维继承并发展了源远流长的“境界说”,深入探讨了“意境”的含义,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契机,他在《人间词话》等一系列著作中,对于“境界”有多种精辟的理解: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