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的古诗( 四 )


人语响过 , 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 , 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 , 由声而色 。
深林 , 本来就幽暗 , 林间树下的青苔 , 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
寂静与幽暗 , 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 , 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 , 却常属于一类 , 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
按照常情 , 写深林的幽暗 , 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 , 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 , 照映的青苔上 。
猛然一看 , 会觉得这一抹斜晖 , 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 , 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 , 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
但细加体味 , 就会感到 , 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 , 都恰与此相反 。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 , 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 , 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 , 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 , 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
特别是这“返景” , 不仅微弱 , 而且短暂 , 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 , 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
如果说 , 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
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 , 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
静美和壮美 , 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 , 其间本无轩轻之分 。
但静而近于空无 , 幽而略带冷寂 , 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 。
同样写到“空山” , 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 , 《山居秋暝》色调明朗 , 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 , 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 , 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 , 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 , 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 , 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 , 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 , 有光的幽暗 , 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 , 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
而这种敏感 , 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
王维诗《鹿柴》诗句的意思一)《鹿柴》全诗解释——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 ,  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 。
【诗文解释】 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 , 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
落日的余辉反射入幽暗的深林 , 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
【词语解释】 空山:空旷的山林 。
但闻:只听到 。
但 , 只 。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
景 , 古时同“影” 。
把古诗鹿柴编成故事 根据《鹿柴》改编的故事一天 , 王维想去锻炼身体 。
他发现有一座终南山 , 王维高兴极了 , 准备登山 。
山上的树木很茂盛 , 有松树 , 柏树 , 杨树 , 柳树……王维在登山时发现没有任何一个人 , 也许山顶上会有人 。
可是 , 山顶上也没有人 。
但是 , 最惊讶的是:没看见人 , 但是能听到有人说话 。
慢慢到了傍晚 , 山上更静了 。
夕阳照到了森林里 , 王维的影子映到了青苔上 。
这时 , 他觉得该回家了 。
于是 , 他就下了山 。
回了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