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 九 )


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 。
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 。
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 。
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 。
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 。
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别称?对联的特点?对联在生活中的使用范围?起源: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
别称:对子,门联、联语 。
特点:形式对称,意思相对,平仄相对 。
生活中的使用范围:春节 小儿满月 婚嫁 乔迁 新居 丧事 牌坊 开店
集句类对联的定义 最好要专业的语言 集句联(jí jù lián)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 。
它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 。
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 。
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 。
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这对陶冶情操,交流心灵,大有裨益 。
诗词知识 以下复制了一大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不过我个人认为,管它什么平仄,能写出动人心扉的句子,就是诗,就是好诗 。
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 。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 。
平是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 。
元代后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中,而平声逐渐演化成阴平和阳平两类 。
近代汉语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称为新四声 。
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中的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声、去声(指标准拼音中的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
有些原在古汉语中属入声的字现在虽归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 。
根据这个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为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其关系一阴一阳 。
平仄相替产生节奏,由此也就产生了汉语的音韵之美 。
对联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联、下联也要交替,即上下联相应的位置必须平仄相对 。
字音的对仗加上字意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会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韵味和谐 。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 。
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
作对联要音韵和谐 。
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 。
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比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 。
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