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 七 )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 。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 。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 。
”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 。
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
”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 。
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 。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

《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 。
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 。
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 。
分类如下: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 。
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
”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 。
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 。
“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 。
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 。
对仗也是极工的 。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 。
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 。
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 。
因“晚霞”、“星光”...
对联的格式 要求 编辑本段概况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 。
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