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低效或无效现象成因与对策有效教学调查报告( 二 )


对策建议:
【小学数学课堂低效或无效现象成因与对策有效教学调查报告】1、必须珍惜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保证课堂时间一定是学习时间 。
2、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 。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有些东西可以探究,但有些东西是不必探究的 。倡导探究式学习,并不是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要进行探究,应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状况来定 。
3、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与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 。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适时予以点拨、指导,绝不能放任自流、流于形式 。
4、选择、设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 。若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若问题过深,会影响教学任务 。因此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即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有争议时、方法多样时、新旧知识比较时 。
5、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对方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表达,经过思考之后进行有序组织语言,达到表达过程有条理;四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进行归纳、概括;五是学会分工与合作,从而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 。
二、缺乏学习结果意识
现象4:顾“点”不顾“面” 。不少教师上课为了赶速度,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进行交流时,叫的大多是成绩好,表达能力好的学生,那些本来应该在课堂上得到多关注的后进学生(学困生)被冷落、忽视,致使“差”的更“差” 。我问一位老师为何不让差一点的学生回答或板演,那位老师说,如果叫这些差生回答或板演,定会“卡”住,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 。那位老师的教学任务是预设好的教学内容,殊不知真正的教学任务是把所有的学生教懂(会) 。
成因分析:一部分教师教学时不愿关注或过多地关注后进生(学困生),是因为他们没有确立正确的教学任务观 。他们把完成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而不是把如何设法教会后进生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 。即便有这样的目标或意愿,也没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去达成 。其实,适当降低一下难度,多让后进生在课堂上展示获得成功,这样不仅能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更能激发持续努力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即便“卡”住,那更是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机 。
现象5:练习反馈不到位 。好几堂数学课,教师在让学生练习后对习题作了分析,分析后只是让做对的学生举手 。至于哪些学生做错了,错在哪里,分析后懂了没有,怎么解决这些不懂的学生的“不懂症状”,老师没有了下文 。这样的教学流程怎么能转化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