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发展历程( 四 )


到宋代,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成为可与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苏轼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作家 。
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能力 。
而以“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语言而形成的新的诗歌样式——散曲,则引起了人们新的兴趣 。
由于散曲大量吸收民间方言俚语,具有浓厚的市民通俗文学色彩,并且具有以往诗歌中少见的诙谐和幽默,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
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 。
同时,传统诗歌仍创作有大量作品,宋、元、明、清各代均数量巨大且有自身的特色,但总成就都没有超过唐代 。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的文学正宗是散文 。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集子是《尚书》,它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虽然文字佶屈聱牙,但已略能叙事,初具文学特质 。
战国时代,群雄争霸,战争频仍,士人们纷纷献计献策、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散文亦得以迅速发展,其中主要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
历史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以《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
由于儒、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流派,所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在文学史上影响最大 。
这时期的散文,有感情激越、论辩性强;辞藻华美、结构严谨;多用寓言、善使比喻等特点,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经确定 。
汉代散文更讲究文采,对偶句增多,有辞赋化倾向 。
这时期,司马迁的《史记》问世,这部巨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规模宏大又结构严谨,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刻画人物性格、抒情议论,都获得极大成功 。
因此,《史记》不仅被视为史书杰作,而且传记部分也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 。
骈文兴盛之后,散文式微 。
直到唐代韩愈、柳宗元大力提倡“古文”,反对过于矫饰、渐趋空洞的骈文,散文才恢复了它的生机与地位 。
唐宋古文,直承秦汉传统,尤以游记散文清新隽逸、生动活泼 。
后世纯文学散文一直沿着这条轨道前进 。
明清小品文是纯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样式,吸收唐代散文的精髓,融入魏晋南北朝笔记文的谐趣和隽永,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赋与骈文,是中国文学中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两种体裁 。
赋源于楚辞体,流行于两汉,有诗的韵脚,崇尚铺张扬厉 。
骈文则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句式的整齐,强调对仗工稳与音律的和谐,不要求押韵 。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观念中,小说,常被当作街谈巷议之言;戏曲,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
所以,小说和戏曲,由于不受重视而发展较晚 。
至元、明、清时代,小说和戏曲才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伟大的作家与作品相继出现,如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戏曲《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说...
古代诗歌发展的基本面目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一、二四言歌谣——古老的诗歌形态相传黄帝时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
”《周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斑如;匪寇,婚媾 。
”过渡到四言:《诗经》 。
二、骚体——楚国新兴的诗体继《诗经》之后,楚国出现一种崭新的诗体,“楚辞” 。
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又叫“骚体诗” 。
特点:句式灵活,打破四言体的定势,向五七言过渡 。
大量吸收楚方言入诗,语言绚丽华美,词采缤纷 。
篇幅加长,含量增大 。
从此,《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我国文学史上两大流派,风骚(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
三、从汉乐府到五言诗——古代诗体的基本形式1、乐府乐府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机构名称 。
汉武帝时,乐府扩充和发展,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 。
后来把这些乐府创作的和保存的歌诗,叫做乐府诗 。
两汉乐府诗的精华是民歌 。
特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
魏晋以后直到唐代,文人模拟乐府,创作了许多借旧题,抒新感的诗歌 。
(曹操《蒿里行》,鲍照《拟行路难》)到杜甫开始,自立新题,以写实事 。
如:《兵车行》、《丽人行》等 。
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