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鹤楼诗词选录

登黄鹤楼诗词选录

崔颢的《登黄鹤楼》全部诗句 《登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登黄鹤楼注解】: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
2、悠悠:久远的意思 。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
【登黄鹤楼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登黄鹤楼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
参考地址:http://www.shici365.com/tangshisanbaishou/626.html
登鹳雀楼的意思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
2.白日:太阳 。
3.依:依傍 。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
4.穷:尽 。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
前两句写所见 。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 。
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 。
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 。
“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 。
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 。
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
后两句写所想 。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 。
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 。
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 。
”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登黄鹤楼 作者崔颖 崔颢-登黄鹤楼作品信息【名称】《(登)黄鹤楼》【年代】唐朝【作者】崔颢【体裁】七言律诗诗词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①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 。
崔颢头像[1] 晴川历历③ 汉阳树, 芳草萋萋④鹦鹉洲⑤ 。
日暮乡⑦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⑧ 。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

【登黄鹤楼诗词选录】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
2.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 。
3.返:通返,返回 。
4.悠悠:飘荡的样子 。
5.川:平原 。
6.历历:分明的样子 。
7.汉阳:地名,现在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
8.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
9.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