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品德诗词( 七 )


其古朴自然 , 繁而不乱 , 若一言了问答 , 一市买鞍马 , 则简而无味 , 殆非乐府家数 。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 。
“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 。
这里用了重复句式 , 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 , 句式虽同 , 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 , 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 。
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 , “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
明代谭元春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 , 无男子征戍气 。
”“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 也只有这样 , 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 , 更富有个性 。
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 , 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 , 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 , 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 , 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 。
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 , 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 , 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 , 更引人入胜 。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 , 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 , 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 , 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 , 可谓简而又简 。
这里“戎机”指战争 , “朔气”是北方的寒气 , “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 。
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 。
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疑此诗是唐人所作 , 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 。
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 。
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 , 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 。
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 。
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 , 然齐梁人每为唐语 , 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 。
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 , 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 , 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 , 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 , 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 。
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 。
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 , 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 。
策勋是记功劳 , 转是勋位的等级 , 十二转也是说多 , 并非实指 。
这里的十二转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 。
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 。
“百千强”即百千有余 , 是形容赏赐得多 。
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 , 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 。
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 。
木兰不要做官 , 不要巨额...
怎样写诗歌?(方法)语文六年级“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 。
...一、什么是儿童诗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对象的 , 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 , 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 , 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 。
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 , 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 , 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 , 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 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
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 , 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 , 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 , 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
二、儿童诗的特征 (一)饱满的儿童情感 抒情 , 是诗歌反映生活的根本方式 。
儿童诗也不例外 。
但由于它的读者对象的特殊性 , 所以要求诗歌的情感必须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 , 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 , 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
例如 , 圣野的《夏弟弟》就是一首饱含着童真的激情去描摹夏天绿意的诗 , 诗人把夏天比喻成爱爬竿子的绿孩子 , 由衷地赞美他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可爱的绿颜色!”表面上诗人在赞美大自然那绿的生命力 , 实际上是在赞美“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 , 在洒满绿阴的窗口 , 勤奋看书的学生 , ……”这些学生才是夏天真正的充满绿意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