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诗词歌赋( 二 )


诗词歌赋的赋字的意思?展开全部 赋赋 ,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 , 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 , 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
但在古代 , 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 , 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 , 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
那么 , 何为赋呢?赋萌生于战国 , 兴盛于汉唐 , 衰于宋元明清 。
在汉唐时期 , 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 , 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 。
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 , 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 。
《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 , 《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 。
后人因推尊《史》、《汉》 , 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
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 , 成为经学 。
在这种背景下 , 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 。
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 , 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 。
于是 , 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 。
不过 , 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 , 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
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 。
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 。
而后 , 到西汉末年 , 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
在两者之间 , 赋又更近于诗体 。
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 , 赋近于诗而远于文 , 从主题上看 , 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 , 多为“悲士不遇” 。
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 , 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 , 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 , 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 。
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 , 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 。
骚体赋 , 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 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 , 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 。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 , 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
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 , 一般来说 , 诗大多为情而造文 , 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 。
诗以抒发情感为重 , 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 , 诗辞情少而声情多 , 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
” 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 , 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 。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 , 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 , 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 , 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 , 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 , 骈比起于东汉 , 成熟于南北朝 。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 , 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
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
【fu】 赋endow with;tax;ode;赋(1)赋fù(2)(形声 。
从贝 , 武声 。
从“贝” , 表示与财物有关 。
本义:征收)(3)同本义 [tax]赋 , 敛也 。
――《说文》赋 , 税也 。
――《广雅》厥赋惟上上错 。
――《书·禹贡》 。
传:“谓土地所生 , 以供天子 。
”七赋之所养 。
――《法言·问道》而令贡赋 。
――《小司徒》 。
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 。
”太医以王命聚之 , 岁赋其二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4)又如:赋银(征收税银);赋粟(征收田赋);赋里(征收商业税);赋币(征收财物)(5)缴纳赋税 [pay taxes]讼者平 , 赋者均 。
――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6)又如:赋金(交纳税款)(7)给予;授予 [give to;confer]出高库之兵以赋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