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反思写法怎么样?

《雾凇》一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 。
课前我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致的预习 。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说说“描述雾凇形态的四字词语”,直入课文 。学生找到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通过指导有感情朗读,学生领会了词语意思,头脑中闪现出一幅幅雾凇的美丽景象 。
为了开拓孩子思维,我设计了说话练习: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这样丰富了孩子的表象,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帮助孩子内化了语言文字 。
然后回到第二小节的学习 。我问:看了这么美的雾凇,你想了解什么?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它是怎么形成的?由此揭示了雾凇形成的条件 。接着,我让学生由重点词语感悟雾凇怎样形成的,如:“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抓住“最初?逐渐??最后”??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感受到雾凇的形成是一个缓慢、轻柔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加深了学生对雾凇形成的理解 。一堂课结束,学生已经能将这一部分基本背诵下来 。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 。在教学活动中,将“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 。在课堂上,阅读成了孩子的一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程,让孩子的心灵在读的空间里自由放飞 。
学习了课文之后,我又把岑参的这首《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推荐给学生们 。孩子们看到了这首诗,格外感兴趣,既了解到了诗中雪景的美丽,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引用这两句诗的妙处所在 。

《雾凇》教学反思写法怎么样?


“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一个月来,《雾凇》的美文被我咬来嚼去,几多欣喜几多愁 。
接到《雾凇》的任务源自精品课程,说是要备出两个课时 。只听到大师们讲过这样的课,对我一个教学小兵来说还真没有尝试过 。幸好有同级组老师的建议与提供的丰富的材料,肖老师毫无保留的把上一年的教案、课件、反思统统交给了我,我在感动之余,便开始日夜奋战 。
《雾凇》课文太美了,景色太壮观了,使我时时担心由于自己一个不慎,便破坏了这种美 。我希望自己无论从设计到教法,从板书到画面处处能展示《雾凇》的艺术 。我真的也给了自己好大的压力,以致于无形中让自己度过了数十个不眠之夜 。我总是期待着自己能够突破、突破、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