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反思写法怎么样?( 五 )


本节课我存在很多不足: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说感受时,孩子们说得非常单一 。品词、品句、品章法不够到位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雾凇的美,我没有让学生进行品读,没能在读中感悟雾凇的美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发扬优点,并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

《雾凇》教学反思写法怎么样?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 。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 。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
一、在朗读中感悟,体验雾凇的美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的主线 。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 。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 。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 。然后导入第三小节,利用多媒体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接着,问学生你会发出什么感叹,由己及人,引到诗句,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进一步体验吉林雾凇的壮美 。然后回到第二小节,由重点词语感悟,如:“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抓住“最初……逐渐……最后”……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 。在课堂上,阅读成了孩子的一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程,让孩子的心灵在读的空里自由放飞 。
二、探究中朗读,感悟情感美
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 。于是我在学完第三小节的基础上,问学生:“学到这儿,你是不是产生了疑问?”并总结成两个问题 。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孩子两次带着问题默读、品味课文,除了找到了雾凇形成的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还找出相关的说明内容进一步朗读、体会,探究它的形成 。这样,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 。这时,指导读第二小节最后一句,雾凇的壮观、作者的喜悦就读出来了 。
三、想象后朗读内化语言美
抓住文本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作合理的想象,开拓孩子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对于雾凇的形态,文中没有具体描绘,给孩子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创设北国风光特有景观 。结合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让孩子充分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完成了说话练习:在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雾凇景象图,让学生想象后,练习说话 。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这样丰富了孩子的表象,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助孩子内化了语言文字 。此时再让孩子朗读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已经深入孩子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