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反思写法怎么样?( 二 )


《雾凇》不单单是一篇写景的美文,还是一个科学小品文,雾凇形成的知识也得要学明白 。然而如此理性的问题,放到感性的品悟之中,难免担心会煞了风景,如何让课堂成为一场流淌着的艺术?我在美文的熏陶下煎熬着 。这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我 。我们历尽心血,想把一件事情做好,这种追求与境界,也许就是出于一个老师对课堂和文学的热爱 。
精品课的研究暂时搁浅,学校教学大比武的战场已经拉开了 。我忙着把两课时缩成一课时,忙着精减课件,忙着集中精神,忙着在最后的冲刺中有更大的突破 。新的难题出现了,雾凇慢慢形成的美怎么让学生品得出、悟得到?前后两块美景的赏读是否显得雷同?板书的那首诗中的文字如何承现在黑板上?《雾凇》让我一次次云里来梦里去,一次次有了灵感又有了困惑,一次次解决了难题又出现了新的设想 。到了上课前一天,教案终于定下来了 。
连续三个晚上未曾入眠的我,就这样在学生的期待中走进了课堂 。也许是我的头晕脑胀让孩子们怯场了,平时课堂上的活跃与热情消失了 。仅仅是“你见过雪吗?”如此简单的小问题,只看到有一个孩子颤巍巍地举起了小手 。我心里真像一个五味瓶被打翻了,我想努力投入全部的精神唤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我想带他们走进美文、忘我地去幻想,我想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课堂、有着巨大的满足感 。
然而,五六个、七八个稀稀拉拉的举手仿佛救命的火星一样,为我内心的焦急推波助澜 。平日里思维活跃、直奔重点的回答没有出场,更多的是不会组织语言、不会找关键词、答不中要害 。我理想中课堂的样子始终没有呈现,我在反思自己究竟在哪出了错?为什么慌了手脚、忘记去调控?我完成了我的课堂,我设计的艺术的流淌,差点成了独角戏,结尾创作诗时,他们来劲了,真还写得挺是那么回事 。
一个人的潜力巨大,释放的时候却是可大可小,我想让更多的孩子积聚灵感、时时顿悟、快乐地成长 。可能自己的期望值太高,问题难度稍大,可能自己平日里这种流畅的表达训练还不到位,可能是一个大讲台隔开了我和孩子融洽的交谈,可能是孩子们大场面见得少、心理素质不过硬 。雾凇几多朦胧几多情,几多欣喜几多愁 。我要去学习如何在紧张的时候调控自己、调整学生,学会幽默,学会宽容 。
《雾凇》虽说雾气蒸腾,几多朦胧,然而新的努力的方向在我前方熠熠放光 。知不足然后奋进,我想这正是一个热爱课堂的人所要追求的幸福吧!

《雾凇》教学反思写法怎么样?


《雾凇》一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字里行间,作者对松花江畔的雾凇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观,以饱蘸赞美之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 。如诗如幻的语言,如银似雪的图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仙境 。课文充满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纵观全文内容,共三个自然段和两幅插图,有“雾凇奇景→成因探索→赞美奇观”三部分构成 。在讲授本课的时候我主要抓住了两点 。一是感受作者笔下雾凇的壮美,二是了解雾凇形成的神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