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7)


二、以对比、悟品格
在品析人物对话时 , 采用对比的方法 , 让学生体会陶罐和铁罐不同品格 。教学第二部分许多年过去了 , 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在这里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 , 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 , 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
今天这节课的教学 , 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 , 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 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 , 练得积极 , 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话的练读中 。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 , 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 , 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 , 这时 , 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 , 课文生动有趣 , 情节富有变化 , 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 , 瞧不起陶罐 。许多年代后 , 陶罐出土成了文物 , 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 。从故事中让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 , 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 , 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要正视自己的短处 , 相互尊重 , 和睦相处 。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 , 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 , 金无足赤”的道理 , 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 。本篇童话故事人物的对话居多 , 而且透过对话 , 能让学生领会更多的道理 , 因此 , 我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 , 分角色朗读课文 , 增加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
一、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指出 ,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因此 , 在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他们是课堂的主体 , 他们的兴趣就是课堂的源泉 。因此 , 我在课堂上放手 , 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 。学生的表现也非常棒 , 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彩之处 。
二、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要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 。本课中我与学生一起沉浸在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 , 只有真正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 , 体会陶罐和铁罐各自的性格 , 尤其是领悟陶罐的价值 , 感受陶罐的美好的心灵 , 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 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 , 深入感悟、体验文本 。这时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思想相互碰撞 , 心灵相互交流 , 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