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4)


感悟一:放手有益 。
每次拿过课文 , 我都会着急的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 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 , 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 , 但每次都没有预想的效果 。仔细想想 , 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 , 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 , 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 。因此 , 我认真听取了师傅的意思 , 课堂上放手 , 让学生随便谈 , 随便说 , 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 。没想到真的有效果了 , 学生的表达完全出乎我的意外 , 而且与我的预设也完全一样 。仔细想想 , 原来站在学生的立场 , 想想他们对什么感兴趣 , 他们最想了解什么?会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惊喜 。比如说通过对话让薛恒感受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 , 我就安排学生从称呼着手 , 从“东西”、“子”、“兄弟” , 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着手 , 就容易出效果 , 学生也容易理解 。
感悟二:走进文本 , 走进学生 , 达到师生、文本对话之效 。
记得李家栋老师说过:语文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课堂上 。因此 , 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 。课堂伊始 , 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走进课文 , 因此不知其功效 。当我投入地与学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铁罐的性格 , 探究其价值时 , 我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 , 完全以学生为本 , 和他们同感悟、同体验 。这时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 , 心灵相互交流 , 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另外 , 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 , 让学生进一步指导铁罐和陶罐的功能与区别 , 从而知道陶罐的谦虚 。
感悟三:抛开设计 , 以生为本 。
通过这节课 , 让我深深领悟到:课堂是随机的 , 课堂也是学生的 , 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随着学生的发言进行教学 。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 , 当然 , 这也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 。因此 , 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深的明白:知识的储备对一个教师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
这节课 , 我也深深的反思过 , 对于我个人来说缺乏一定的锻炼 , 听的少 , 练的少 , 因此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 。在教这篇课文时 , 考虑到课文的内容中四次对话的层次性 , 我一直有一个困惑 , 那就是怎样既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 又不会使教学过程显得杂乱无章呢?在教学中 , 我深刻地感受到其实这根本不时一个问题 , 学生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 , 已经能够认识到了我所考虑的这个问题了 。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 , 但是在学生读课文 , 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 这些分歧就会渐渐趋与统一 , 不要要求学生一次就能达到所想要的高度 , 而是让他们一步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尝到智慧的果实 。作为老师 , 我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的经验还不足 , 还放不开 , 怕学生跟不上自己的脚步 , 其实这些都是杞人忧天 。要相信他们的能力 , 相信他们能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