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1)


阅读教学重在读 。以读代讲 , 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方法 。课堂上 ,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 , 略读、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 , 积累、内化课文语言 ,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 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 学习写作方法 ,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课堂按照自己的设想进展很顺 , 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 , 但是缺少小结、质疑和写法的引导 , 板书凌乱 , 教学中读的设计层次感不够突出 , 朗读形式单一 , 齐读太多 , 这些都源于教学机智不灵活 , 要继续提高自身能力 。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 , 从开始准备到最后呈现 , 经过了多次修改 。在这个不断修改的过程中 , 我苦恼、纠结、煎熬 , 不断推翻自己 , 最终豁然开朗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到了锻炼 , 有了不少收获 。
这次执教的课文《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 。童话这种文学体裁有以下几个特点:充满想象与幻想 , 常用拟人化的手法 , 故事生动有趣 , 曲折离奇的故事背后蕴藏着一个道理…… 。《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 , 以对话推动情节 , 通过对话、神态描写表现人物个性品质这两个点都可以作为本课的语言训练点 。考虑既要帮助孩子们建立一种文体意识 , 又要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 同时也考虑到三年级孩子的接受程度 , 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描写 , 表现铁罐傲慢无礼和陶罐谦虚的个性品质的手法;初步了解童话 , 对童话所阐释的道理有自己的理解 。
童话 , 作为一种儿童文学形式 , 故事浅显易懂 , 情节曲折离奇 , 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文体 。因此 , 我认为学习童话故事的课堂就应该是一个充满童心童趣、富有趣味性、让孩子们喜欢的课堂 。如何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呢?分角色朗读表演就是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课堂上 , 在孩子们找到了提示陶罐和铁罐对话时神态的词语 , 并且对这些词语有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 , 我提出要求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课文 。并且将每一处对话的提示语剔出来 , 放在这一处对话的前面起一个提示神态表情的作用 , 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 , 尽情地去展示表演 。《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 , 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中 , 孩子们正是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 通过朗读表演塑造出了自己心目中陶罐和铁罐的形象 。“表演者”“卖力”地表演 , “观众们”也都看得津津有味 , 课堂也就趣味盎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