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读书笔记怎么写?

向死而生-----从《野草》看鲁迅的生死辩证法
死亡《野草》重要的主题之一,我将主要分析《过客》,并提及《死火》,《死后》,《淡淡的血痕》几篇,以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来注解鲁迅 。死亡永远是最深刻的哲学命题之一,也是最动人的文学母题,但是长久以来,深刻地讨论它的著作却不多 。直到现代,人们才开始严肃地审视和讨论死亡的问题,这绝非偶然,现在我们来看一看鲁迅这位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的巨人是如何在他充满现代感的著作《野草》中回应这个问题的 。
刚刚我说过,《野草》是一部颇具现代感的著作,这给我们的阅读和解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为一部现代文学的作品它最先传达给人的往往是一种感受一种冲击,而内容则退居二线,作者写作可能只是为了宣泄,而不是为了说理,其中表达的内容或许连作者本人都难以说清 。文字在写下之时,就以不再属于作者,我要谈的是我的想法,而不一定是鲁迅的,如果鲁迅先生的作品只告诉了我们他当时的生活和他当时在想什么,那他的作品反而没有价值,不过是日记或流水账罢了,我们没必要非从散文诗中读出流水账来,所以背景资料没有也罢 。
‘过客’是对人的暗喻,它可能是与老翁萍水相逢的过客,也指人本身 。“人是世界上的过客 。”或者‘天地一逆旅’人们常会这么说,因为人来到世界时是赤条条的,死时也什么都带不走 。人自知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一株花在生时和死后都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人却知道自己是从别处来的,最终要离开 。人在世界上没有固定的安身立命之所,人是无根的 。
《过客》一文弥漫着一种彷徨,孤独乃至荒谬的气氛,这种氛围就是人的无根性的体现,彻底的无根是现代人的特性 。人从何处来?人往何处去?人是什么?这些问题折磨着过客,也折磨着所有的现代人,因为它们只对我们是飘忽不定的,人是上帝的造物,人是知礼的动物,古代人确信这些而生活在坚实的根基之上,而现代人只能生活在飘忽不定中 。
翁——阿阿 。那么,你是从那里来的呢?
客——(略略迟疑,)我不知道 。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 。翁——对了 。那么,我可以问你到那里去么?
客——自然可以 。——但是,我不知道 。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 。我单记得走了许多路,现在来到这里了 。我接着就要走向那边去,(西指,)前面!
鲁迅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人生:人生是一条路,人不知如何走,为何走,向那里走,但人必须要走,而且注定孤独 。人是被抛入世的,人在且不得不在世界中生存,在人生路上行走,在行走中被无尽地折磨着,疲累,流血 。鲁迅做了动人的比喻,人是在求索中流自己的血,耗尽自己的生命力 。可恨的是我的脚早经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 。我的血不够了;我要喝些血 。但血在那里呢?可是我也不愿意喝无论谁的血 。我只得喝些水,来补充我的血 。一路上总有水,我倒也并不感到什么不足 。只是我的力气太稀薄了,血里面太多了水的缘故罢 。